黑膠參考之聲就在這里-寶達Boulder 1008唱頭放大器
2016/8/19 9:44:36
|
這世界上有各種Hi End音響公司,但是像Boulder這般宣稱「我們從不為了調聲選擇零件」者,就我所知好像還沒有第二家。然而,Boulder卻也制造許多世界上最昂貴的音響器材,并且還賣得很好。難道,其他音響設計師標榜的「選料調聲法」到頭來都是胡謅?就我幾次跟總裁Jeff Nelson談話的心得,他雖然很小心的不批評其他競爭對手。但是,對,他的確認為大多數音響工程師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也認為音響界充滿了各種謬誤論調,建議大家凡事耳聽為憑。關于音響界的各種「說法」聽聽就好,打開任何一臺Boulder器材,就如本月介紹的1008唱頭放大器,就可以看出Boulder與其他廠商與眾不同之處。
過人的機箱結構
首先。Boulder的機箱制作就是一絕。全部用鋁合金板車出組合起來,比起一些廠商用整塊鋁合金車出凹洞放線路板的壯舉,似乎沒有那么了不起,但是Boulder的功力實在了得,這個機箱鎖上后可說紋風不動。敲起來也不會覺得有嚴重的共鳴。打開后才發現機箱內空間多得很。但是機箱搬動時卻完全沒有單薄的感覺。要打開頂蓋也不是那么容易,原來頂蓋兩側的鋁合金板內有很緊實的滾輪機構,要把頂蓋推出得花相當大的力氣。有這么好的密閉性,對于隔絕雜訊與振動一定有過人之處。
1008的內部有兩塊線路板,是完全左右分離的設計。電源變壓器則是兩聲道共享。從上方可以看到,訊號進入1008之后就進入運算放大器,接著進行RIAA被動等化線路,再進入下一個運算放大器模組,然后就拉訊號線輸出。這條輸出線幾乎縱貫整個機箱,而Boulder更做了一個鋁合金壓條把這條線包起來。Jeff Nelson告訴我,他認為雜訊抑制是擴大機設計者的首要任務,從這個機箱內的各種舉動,都可印證他的說法。
功能并不縮水
Boulder 2008可以列為黑膠圣堂中的超絕名品,而Jeff Nelson告訴我,開發2008時他的想法是:黑膠以后不會太多人用,而開發唱頭放大器相當費力,因此他覺得把2008作到頂尖,今后就不必再碰這個麻煩事情了。沒想到事與愿違,黑膠在這之后生命力越來越旺盛,他只好再度下海,想辦法開發出較便宜的版本。2008與1008最大的差異,在于2008使用的分砌運算放大器模組更多、而且電源分離。
不過在功能方面,1008并不因為是中級機種而有所妥協:你可以購買唱頭專用的插卡(可從后方插拔更換),在這卡上焊上自己需要的數值的電阻。更換唱頭時就只要跟著換卡就好。另外,面板上的功能以唱頭放大來說也多到有點夸張,不但可以切換成單聲道模式、可以啟動高通濾波(濾除極低頻轆聲),還可以切換幾種特殊的等化曲線。在1954年之前,RIAA的公定曲線還沒被唱片公司們普遍接受,每家公司都有自己認為聲音最好的等化曲線,而這些老唱片在一般只有RIAA曲線的唱頭放大器上播放時,就會有不忠實還原的問題。為此Boulder準備了三種另類等化曲線,分別是Columbia、FFRR (Decca)與EMI。碰到這三家公司的唱片時,照著切換就可以聽到最忠實的還原。
背板
黑膠唱盤用家看到這個背板肯定要傻眼:沒有一個RCA輸入端子,要怎么接黑膠唱盤?原來Boulder建議,用家要獲得最佳效果,請從唱頭四條線拉出來,直接接成平衡端子使用。但是我猜愿意這樣做的人應該是鳳毛麟角吧?Boulder肯定也這樣認為,所以盒子里面有附送一對RCA轉XLR接頭的轉接線。同樣的,輸出當然也只有平衡,充分展現Jeff Nelson在專業領域浸淫多年的作風。背板兩組輸入是分開的,因此很適合那些有兩個唱臂交換使用的黑膠迷。
像是超大馬力跑車
這個月要寫唱頭放大器有點心虛,因為家中小兒手癢,Roksan Shiraz唱針損壞,因此臨時換上一顆Sumiko BluePoint No.2代替。這顆高輸出MC唱頭的聲音品質不錯,但是跟Shiraz還有一段差距,因此我很擔心1008上場后無用武之地。果然,聽了幾天后,除了它「很安靜」外。我并沒有太大的心得。正準備把多年沒上場的Audioquest AQ7000唱頭換上時,突然覺得唱頭位置好像不大對?于是拿出整套工具再重新仔細調整一次。重新開機后,我就知道之前真的是自己太大意了。就算只用BluePoint No.2,我都能聽得出來1008絕對是頂尖的唱頭放大器。搭配的器材包括Roksan Xerxes.20唱盤、Artemiz 唱臂、Ayre K-5xe前級、McCormack DNA-1 Deluxe Edition后級、Harbeth Monitor 40音箱,比較用的則是舊款的ASR Mini Basis唱頭放大器。
內部
雖然外觀是重量級的,但是1008的內部卻相當清爽干凈。線路板只占了機箱的一半左右,變壓器也不特別大。有趣的是,每個唱頭輸入后面的那塊線路板是可以抽換的,上面也留了孔洞,可以焊上適合自己唱頭的電阻,因此有很多唱頭要切換的朋友,多賣幾張卡,事情就簡單了。輸入與輸出端各有一個Boulder自己砌出的運算放大線路,中間一塊垂直的板子則是三種RLAA調整的線路。訊號輸出的線材還用一整條鋁合金緊緊包起,徹底杜絕任何干擾的意圖十分明頭。去年底臺北國際音響展中,FM Acoustics老板Manuel Huber給我一個致示:音響最珍貴的特質之一,在于聲音真實的規模感。它家的音箱沒有特別巨大,也不是四件式,但卻可以讓我聽到超級龐大的舞臺規模感。那是會讓人誤以觀置身現場的超級臨場感。1008的聲音就有這種「大」、「臨場」的錯覺,那好像是開著五千CC引擎跑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種暢快、穩重感覺,彷佛前方沒有任何阻礙、任何難關都可以快速通過。
直指音樂本質的透明度

蔡琴這張「機遇」雖稱臺灣史上版本最多的唱片,連制作人自己都覺得錄音沒有什么特別著力之處,但卻引起音響迷們瘋狂搶購,到底是為什么?我聽過的幾個版本,人聲都有很自然的氣韻、鋼琴都很飽滿而且充滿光澤,木頭味道很重。這樣簡單的以人聲、鋼琴為主的唱片,只要錄制混音稍微用心點,就是很能吸引音響迷們的佳作。我推測當年應該是48kHz錄音,因此黑膠版本理應討不到什么便宜,但是想象與現實還是有差距的,在優秀的黑膠系統上重播時,聲音的傳真度與起伏階調都勝過CD版本。
(HE3052,運籌音樂)
我手邊有片蔡琴「機遇」的黑膠試壓片,不過很少拿出來聽。在聽1008時,我隨手抽到這張試壓片,就放上去聽了一陣子。奇怪,明明是數位錄音,為什么壓成黑膠后,聽起來會這么好?為了怕是我自己大驚小怪,我還去借了CD版本比較(對,我可能是臺灣少數沒有這張CD的音響迷)。CD版本說真的,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黑膠版本在這樣的組合下要起來,氣韻卻更為綿長、蔡琴聲音中添加的人工殘響痕跡更為明顯、鋼琴彈奏的力道也更為扎實。最重要的是,黑膠版本的透明感是第一流的。整套音響彷佛變成無物,讓我感覺我在聽的是這錄音最原始的狀態。比較起來,CD版本也已經很透明,但是那好像是透過一塊擦得雪亮的玻璃在看風景,透明度就是差了一點點。
LP與CD何者為優,是音響世界中永遠不止息的爭論之一。在以往,我認為最好的CD、最好的LP重播,相較之下應該是各有千秋。在我聽過1008之后,我必須承認:LP的確是更「傳真」的媒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聽到這種境界的LP重播?我相信,對大數的音響迷們來說,「完美的黑膠重播」可說是接近圣杯傳說的境界。但是1008卻讓我彷佛得見圣杯光輝,讓我確信它的確存在。我不禁幻想:如果我的黑膠唱盤再升級、唱頭再高級一些,我到底能夠透過1008聽到怎樣的完美境界?1008這種「直探本質」的超卓能耐,在我淺薄的印象中實在是絕無僅有。
黑膠并非萬靈丹
話說回來,要得到完美的黑膠重播,難度可是大大超過CD或是SACD。大概只有某些數位流訊源要正確重播的電腦設定,難度可與黑膠重播相比。唱頭有沒有調整到位?唱片有沒有清洗干凈?放置的環境好不好?唱盤的懸掛已經在最佳狀態了嗎?種種因素都會影響重播的水準。如果你對于黑膠調整沒有自信,我可以奉勸大家:CD已經很好了,沒調整好的黑膠,聲音要衰過CD是輕而易舉之事。而如果在沒調整到位的黑膠系統碰上1008,要得到好聲也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一旦一切到位時,播放刻得很棒的黑膠盤(這又是另外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了),那有1008這種唱頭放大,聽音樂就有如置身天堂。
外觀
每次看到Boulder的器材我都要贊賞它的外觀。其實線條都很簡單,以直線為主,但是加工的精致度卻讓這樣簡單的線條散發出高貴的質感。奇怪,Boulder最早引進臺灣的時候,我記得是很薄的金屬機箱,艱道是受到天啟,才決心自己加工鋁臺金板來制造機箱嗎?機箱鎖固非常扎實,頂蓋居然是有滑軌,可以慢慢推出(要用不少力氣)的。這樣的機箱對聲音肯定有幫助。
我并非在唱衰黑膠,追求完美的心正是音響迷們前仆后繼的動力,我只是要強調:玩黑膠絕對不是買了Boulder 1008這類的神器就會達到涅盤,調整、選片都是重要性不亞于購買器材的要素。當然,如果你已經將系統調整至化境、如果你已經坐擁數百張千古名盤,那么Boulder 1008絕對是你應該要慎重考慮的器材,至于財力、境界更高者,Boulder也備妥了2008,可以讓你一次到頂。至于財力不足以購入1008者,請大家共同「集氣」,慫恿Boulder推出功能少一點、價格低一些、聲音一樣好的800系列唱頭放大器吧!
器材規格
型式:唱頭放大器
推出時問:2010年
兩組XLR輸入、兩組XLR輸出
可抽換唱頭專用的輸入卡以便快速更換唱頭
最大輸入阻抗:1,000Ω(MC)、47kΩ(MM)
增益:7OdB (MC )、44dB (MM)
噪訊:98nenovolts
最大輸出:18Vrms
總諧波失真:0.01%
頻率響應:20~20kHz±0.ldB
串音大于:100dB
輸出阻抗:100Ω
尺寸:46.72×12.7×40.26cm
重量:14.5kg
焦點
①全然的安靜,聽不到任何雜訊干擾。
②聲音傳真、確實、不修飾,可以說是參考等級的唱頭放大器。
③兩端延伸相當優秀,幾乎毫無壓縮感。
④寬闊的舞臺感,大格局的聲音,可列為經典作品。
建議
①唱盤、唱臂、唱頭的調整要多下功夫。當整個系統在最佳狀感下時,才能夠聽得出這臺唱頭放大器真正的價值。
②增益只有70dB與44dB兩個檔位,很高輸出的MC唱頭用起來就會有點尷尬。
③周邊器材越真實、越傳真,越能感受它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