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聲且值得玩—驚雷SimaUdio MOON 810LP 唱放
2017/7/22 14:29:01
|
《Belafonte at CarnegieHall》孖碟是試男聲、口哨聲、定位、樂器質感與細節、大場面的音場闊、高、深3D感的試金石,MC唱放是否有料到,一試便知龍與鳳。我由Side 1聽至Side 4,由頭至尾聽完這套孖碟,我覺得歌聲與每一種樂器的聲音都有極高密度的實體感。舉例如Side 4的“Matilda”,右聲道由頭到尾不停地拍打的手鼓,彈跳力極強,鼓聲極逼真,動感停不了,結像立體,感覺從未如此強烈。這些伴奏的手鼓聲往往容易被人忽略,810LP卻令我重視它、欣賞它的節奏感,為全曲不停地打拍子。能夠清楚重播出活靈活現的生動手鼓聲,810LP絕不簡單!此外,Belafonte雄厚的歌聲口型凝聚高企,溫暖親切,咬字清晰,人情味濃;舞臺上的樂器位置如目睹般清楚。Belafonte的鬼馬風趣旁白使人會心微笑,尾段突而奇來的一下口哨聲,簡直現場一樣般逼真?,F場聽眾和唱編織出的又闊又大音場3D感,用幾十萬元的CD/SACD組合播同一錄音的CD亦無法重現出如此偉大,黑膠聲的確魅力沒法擋!光輝明亮重金屬味的小號聲和敲擊cymbal聲,反映出810LP的高頻分析力強及延伸力超凡。低頻墊底亦夠厚,凝聚力強不松散,doublebass撥弦聲十分清晰,伴奏的結他聲即使音量較小亦很清楚。聲底方面,我覺得810LP沒有加厚的味精聲,亦沒有任何單薄感,高、中、低頻的連貫性與平衡度均平順自然,我最欣賞是音樂的活生感極強,使我能全情投入這個1959年的演唱會,與現場觀眾一起享受現場的音樂氣氛。
接著我聽了多張古典樂LP,音色亦靚極。Anne-SophieMutter于1983年錄音的Bach小提琴協奏曲,由于是EMI早期的數碼錄音,DMM印碟,小提琴音色的悅耳程度不及60年代的模擬式錄音。唱頭唱放處理不當高音會呱呱嘈,有數碼式「響叫」聲。810LP完全不覺高音拮耳,能清楚重現出Mutter運弓時的陰陽力度變化,琴音細致清晰,音色優美細膩,沒有粗枝大葉感覺,悅耳動聽。伴奏的英國室樂團弦樂群奏亦具有和諧悅耳的柔韌度,double bass提供的低頻墊底足,全頻段的平衡度良好。
Jacqueline Du Pre,的Elgar大提琴協奏曲音場開揚深闊,比CD版靚聲得多,聽過LP根本不可能再聽被大幅壓縮的CD聲。810LP讓Du Pre,拉奏的cello沒有變得肥腫,感覺相當真實傳神。擦弦時可聽到弦線強力的張力,靈巧的手指動作快速的手勢與投入的強烈感情,令此曲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第三樂章的Adagio旋律優美到不得了,cello的聲音如歌聲般溫暖我心,未聽過LP不可能明白此EMI 1965年模擬式錄音如何珍貴感人。
飛利浦在1961年倫敦WalthamstowAssembly Hall錄音的Richter彈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Cyril Kondrashin指揮LSO全隊演出生猛落力,動態對比凌厲,終章尤其出色。Richter曾說這是他歷來最滿意的錄音!無懈可擊的演奏,錄音師把整臺鋼琴搬到音場正中間,件頭感大,令琴音更顯厚壯、氣勢磅磚。81OLP播鋼琴效果一流,動態驚人。鋼琴由高至低音平衡度良好,琴身共鳴豐厚,細致段落清晰干凈,強弱音反差十分厲害,激昂處令人屏息靜氣;第二樂章Quasi Adagio琴音美若天仙,令我聽出耳油。
聽Decca 81年再版的67年錄音,馬連拿指揮圣馬田室樂團,演奏海登小號協奏曲(第三樂章是「尋晚夜個上海婆鬧我」),小號音色優美雅致,又令我聽出耳油。弦樂群奏音色和諧悅耳,四十多年前的舊錄音依然靚聲過今天絕大部分的數碼錄音,舊LP值得樂迷珍惜。
最后,聽Decca 81年數碼錄音的「三角帽」,杜托指揮滿地可交響樂團。音響臺上各種樂器均清楚透明,定音鼓敲擊槌聲清晰,鼓眼清楚,3D感強烈。樂器件頭較小,音場沒有上述舊錄音那種汪洋大海式的感覺。結論是MOON 810LP非常好聲兼抵玩,黑膠擁躉可放心去馬!
舷外電源 可選 - 820S
組態 均衡
單端輸入(RCA) 1
平衡輸入(XLR) 1
單端輸出(RCA) 1
平衡輸出(XLR) 1
動磁/動圈 是/是
增益(#設置) 40db - 70dB (16)
輸入阻抗(#設置) 12.1Ω - 47kΩ (64)
輸入電容(#設置) 0pF - 470pF (16)
輸入過載范圍(RMS) 2.5mV – 200mV
IEC均衡曲線 是 - 可選擇
電壓調節階段 i2DCf x 24
S / N比范圍 95dBr – 115dBr
總諧波失真(20Hz - 20kHz) < 0.001 %
輸出阻抗 50Ω
12V觸發輸入/輸出 1 / 1
重量 18 Kgs
尺寸 47.6 x 10.2 x 42.7 cm (寬 x 高 x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