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歡迎來到遛音響6HIFI 請登錄 免費注冊
400-068-4885
音響評析

英國 NAD M32-Direct Digital @MP是未來的主流?

2019/2/17 11:31:46

|
12949

上月試完的NAD C368,除了令筆者對今天入門合併機有全新感受外(尤其數碼直接輸入及D類放大的表現),也再撩起對NAD這代表平靚正品牌的興趣;之后更立即向標致音響借入其上級機,master系列的M32全數碼放大器。留意廠方沒有稱它為合併式放大器(intergrated amplifier), 只叫它數碼直通放大器Direct Digital Amplifier, 和較早推出的 同是master grade的分體放大器M12/22一樣。

話雖是頂級系列,終歸也是NAD, 零售價也不過33000元,比早近兩年推出的M12/22分體放大器便宜近半;那M32是否只是將兩部前后裝在一起?和Classic系列的分別有幾多?

首先,和音色帶點水份的C368比,M32是極之中性,無色無味;個人極喜好這取向(留意喇叭的Spendor D7和Densen CDP也是很中性的器材),其一是因為它能很快又明暸反映出其他器材/附件的個性,很方便評機的工作;其二,筆者是偏向用線材調聲,作為系統中心取向中性也很重要。而且,訊息處理本身不中性,等如還原出現偏差,再糾正是更困難。還有,只有中性的組合才能正確分辨錄音的取向、優劣…

但如何知道器材是否中性?

其實我也想找具體方法去引導大家了解,但暫時真是想不到;因為正確的聲音是需要反覆對真實/罐頭音樂作體驗,吸取印象和經驗而積累;這兒再討論似乎離題,有機會筆者再辟題和大家分享。

就只音色取向中性值得付出近五倍價錢?當然不是。就用和C368相同配搭立即再播響宴(無詞?。?,M32憑更充沛的功率更見實感和推前,和C368的微微Laid back明顯不同;但此時若作定論,我真心會答大家這差別是無必要買M32…., 不過,好戲仍在后頭。

但先論操作介面和功能,不單比Classic系列強很多,甚至只僅次當今大熱的Devialet!

在此就說說M32(除音頻放大器外)的功能先:

1.  具有最高24/192解析力的DAC,

包括USB輸入

2.  D/D convertor功能,可變換數碼輸出/入規格(例如usb入/Coaxial出,升頻或降頻)

3.  A/D convertor, 模擬訊號輸入轉換為PCM輸出,可選48k/96k/192k(其中一個用途可以將LP的模擬訊號轉成PCM備份)

4.  動磁唱頭輸入(一份由Riaa均衡開始已是行數碼化的低噪放大)

5. 前級( RCA 單端pre out)

6. 獨立放大元件的低阻抗6.3mm耳機插座

7. 一 對電子分音(可自選分頻點,增益)的超低音輸出

8.喇叭負載由2ohm至>8ohm的調節(除了匹配喇叭外,更可調節到高音延伸,稍后會再提)

9.輸入訊源旁路/接上選擇(旁路其它輸入埠可減少干擾的可能)

10.高低音音品調節,左右平衡,正反相,左右聲道逆轉…等等


還有三個額外的MDC(Modular Design Construction)吉槽,可為M32加上MM/MC唱放吉,HDMI影/音輸入吉,增設的Analogue輸入吉(包括原裝沒有的XLR), 及最特別的Blu/OS streaming吉(對應MQA格式)

希望沒講漏功能…以上功能除了用遙控外,全部可透過面板上的LCD輕觸操作;M32很好玩吧~!只是筆者目前沒有CAS, 也沒替這部M32裝上Blu/OS吉玩不到串流;今次只集中試播CD和LP.

好像還是有講漏的事情…只顧介紹M32多采的功能,忘了提及數碼直通這核心主題!

M32是由電源開始,訊號處理/放大,音量控制,輸出功率全流程都是數碼處理。一般內置DAC再作傳統輸入級處理(緩沖,初級放大,音量衰減,I/V變換等)的前級/合併機那樣,那不是真正數碼放大器;也不是單單使用十多年前開始常見的以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 脈沖頻寛調變)操作的D類放大模件便算。

M32的PWM開關電源和功率放大組件,是和Classic系的C368同是來自荷蘭Hypex的技術,但更高級的Ncore系列。Ncore系列比C368用的UcD系列在適應阻抗有很大進步(能提供額外20dB增益寬容度于全頻),加上更低輸出阻抗,令M32有極低失真和優秀驅動力。

至于輸入的訊號,無論是數碼PCM以S/PDIF,AES/EBU或USB等介面,和Line電平/MM 唱頭的模擬訊號,甚至前級的功能,就交由-份具有35bit/844khz取樣能力的DSP(數碼處理中心)去負責。這份由英國CSR(cambridge silicon radio)提供技術的DSP, 早已在之前的M12/22裝備;今次用在M32的版本更緊湊,因為已不須再將DSP處理后的數碼流經D/A convert成平衡模擬輸出去分體的后級,直接將數碼流送去同樣是PWM操作的Class D Ncore放大模組??上攵?,M32的訊號通道是如何短,加上受惠取樣率遠超訊源(35/844對最高24/192訊源)的處理,訊號在幾乎不受干擾下只作一級過放大;結果是高解析力和寧靜度達Hiend水平…這句不是NAD的宣傳和Spec.上的數字說,是筆者的體驗。在最終配置調聲后,播放上世紀TAG 麥拿倫出品的test track CD, 釋放的訊息量和潻黑的背景,是M32三至四倍身價的器材才感受過!這是NAD追求全DD(direct digital)的目標,所以M32根本不是"合併機",而且是嬴在這突破的放大模式。

既然D類放大,DSP前級, 獨立DAC這些都不是新事物,為何今天才有M32這種產品?

全數碼放大絕不是NAD首先提出。至少筆者記得Wadia早十多年前已有power DAC這相近意念,也曾產品化;而NAD自家也早于2010年推出了第一部DD amp ,master系列的M2, 和后來Classic系列的C390DD; 當中D類放大技術未及要求,DSP自身編寫困難,各種超高頻組件產生的數碼噪音…等等;業界一直頭痛而未能完全解決,如C368的報告中我提到的Devialet, 同是標致代理的Aavik這些"準"數碼放大器,結果都寧取成本更高模擬混合電路。

2015年,得到CSR的新DSP技術和Hypex的新世代Class D模組后,NAD推出第二代DD Amp:M12/22分體放大器,是以較保守的市場包裝去令消費者分別了解DSP前級和新的D類后級的好處,至去年才推出真正集大成的M32.

試聽組合:

訊源:1.CDP Densen 440+

           2. LP Linn Lp 12 (mober ssp12 sub platter)+jelco 750D+ 山本音響工蕓YC03s唱頭+ Hercules Mose控速

升壓牛:Dignity X’former特別版(測試M32內置高輸出唱頭放大用)

唱放 : Luxman E200

揚聲器:Spendor D7(real cable TDC600 spk cable)

如前述,在試聽初期M32沒帶來像C368的驚喜,尤其想到其售價比C368貴近五倍(雖然仍不算貴);功能是多,但音頻放大器始終要論音質…

煲了個多星期,尤其動態始終未及想象,開始嘗試更換配線,加減地盒,調較喇叭擺位等等;

當中以更換M32用的電源線最明顯…首先在C368上有很好效果的Graditech Voima1原來在M32上出現供電能量不足(想不到耗電量低的Class D放大器更需供電力足的PC);但換上條以往用在Octave膽機上的粗碌DIY電源線又見Over, 低音如加拾烏化開大gain,AV味濃;經多次嘗試后,估不到一條二千元左右的Gigawatt LC-Y mk2幾乎完美配搭上M32! 不單動態充足,竟然有細膩的音樂感和更好分析力,音場更有層次;LC-Y本身帶有的硬質感在一星期后也差不多消失!留意,必須要從墻蘇單獨取電。

另外M32的喇叭阻抗調節功能也很有幫助。通常輸出阻抗的變化是影響放大器對喇叭某頻段的功率和阻尼浮動,從而影響高低延伸和音色,而且在Class D放大器,工作頻率達108Mhz,它的輸出濾波效果易受喇叭阻抗影響特別是高頻的線性;NAD表示這功能可補償平直的高頻響應。menu上沒有說明調校方法,筆者個人建議先調至和所用喇叭的標準阻抗先,再±2 ohm范圍內調節,順耳便可(我用小提琴CD較聲,調在7ohm);這功能有效減少了LC-Y電源線的硬質感。

再加上減少了Spendor D7的Toe in, 音場層次和密度更從容,調聲大功告成?,F在的M32生猛活潑,線條聚焦,細節層次豐富,很有感染力…沒有像C368般有所妥協。

首先試CD訊源以CD機的模擬輸出和數碼輸出直入M32的差別;C368的經驗,告訢我除非是比放大器貴上2~3倍的模擬輸出,否則是和數碼直入比沒有勝算。

播放K2版Philips羅西尼四重奏,

四萬元的Densen 440+的模擬輸出(以wireworld Eclipse7連接),不用AB比較,和同機用Neotech NEVD2001 純銀數碼同軸線直入M32立分勝負:高清見稱的Densen CD機竟見朦朧,欣賞心情大打折扣,根本不會回頭以模擬輸出聆聽。數碼直直入的羅西尼Sonata no.1, 明顯聽到這K2版的特別甜滑,豐富的諧波很吸引聽者聽下去。(雖然換回Neotech T1000液態金屬訊號線可追回不少,但成本已對不上只售千元的數碼線)

之后CD的試聽都只以數碼直入。

CD的數碼訊號通常鎖在44.1Khz; 假如訊源能升頻或直出HD數碼流,取樣率可對應至192khz.

TAG Mclaren麥拿倫音響早已是過去,但出版這張示范碟的Inakustik今天仍有為其它品牌(例如Burmester)推出示范碟, 參考性毋庸置疑。本碟選曲除了來自自家品牌,還有來自Telarc, Chesky, Dmp 等label.

播放Empire Brass的”Hopper dance”, 極多低頻細節,動態變化大,速度不夠必被考起。M32完美示范此曲,響亮的小號透澈不燥,微動態反差清晰,低頻所有細節轉化成豐富節奏和音樂感。booming, 開義,clipping?我的音量小,未過95dB , 挑戰不到M32。

第10cut Bill Morrissey的You’ll never get to heaven, 豐滿而結實的Kick Drum, 充滿肉地的現場演奏和歌聲,誰說D類 amp干削?M32是表現出那份密度而不失人聲和樂器的質感。

來多曲著名的Percussive pyromania by Friedemann; 除了正確重播那支 soprano saxphone的音色,電子低音和一輪持續敲擊,憑良好控制力和速度,筆者幾乎也和錄音中的現場聽眾一起鼓掌。

根叔Top 20, 先爆隻Cybergenesis先!Terminator步步進迫的主題很有迫力,空間感深遠高企,不自覺音量愈開愈大,峰值近100dB!終結大爆炸順利,沒有任何clipping跡象,音場依高企,低音沒甩腳高音依然清秀,M32的Ncore模組的確有料到;

再播放我很喜歡的Olympic Fanfare; 1984年在電視直播LA奧運首次聽到,John Williams風格頂峰作…華麗璀璨的銅管,力量的和弦對位,本身就是HiFi的作品。樂曲一直推上高潮,組合能力愈高愈興奮,層次低頻分析力缺一不可;用此曲show off M32肯定人人聽得Hyper.

M32的優秀音效不止于Hyper用。

Madonna 的something remember全是早年娜姐的抒情Ballads, 錄音也很不俗;唯是電子低音、爵士鼓等低音電平略高,重播理想時浪漫感倍增;但若器材偏慢,缺乏控制力就只有一舊舊的one note bass(某英國名牌很常見),失去襯托效果。

例如"You’ll see”, 娜姐聲音正中高企,編曲樂器來自后方弧形展開,層次分明; “This used to be my playground”的電子低音剛剛好,豐滿而見線條,娜姐醉人演繹,令筆者投入音樂中回想起這套我很喜歡的電影的情景。

管弦樂不一定要聽古典音樂。很多電影配樂大師,如John Williams, John Barry, James Horner等都喜歡用管弦樂配器,作品也動聽兼俱音響性;我們遠東也有位人人皆知的大師:久石讓。早年他較偏向用電子樂器(例如風之谷配樂是用電子合成器演奏的),隨大師聲譽漸隆,配樂也漸偏向full scale的管弦樂加少許電子音樂;哈爾的移動城堡是這時期一套很有音樂性的配樂。動聽的主題旋律,久石大師出色的氣氛營造,筆者很推薦各位對管弦樂有興趣而又未習慣較艱澀的古典音樂的朋友去聽。

但和M32有何關系?這張不發燒的錄音M32也播得很好聽,依然是既豐滿有層次的聲音,動聽而帶電影感,筆者播放時也不知不覺一口氣聽畢全碟。中性的器材不等于不好聽啊。

CD訊源已大致令筆者了解M32的能耐,以下再試聽M32的內置phono和Line輸入是否會因多一重A/D轉換而影響表現。

接駁方面,由于M32的Phono輸入的增益只接受到高輸出唱頭(>2.3mv),筆者手上沒有動磁頭和高輸出的動圈或動鐵頭,需加上升壓牛去M32的Phono input.兩者以XLO Limited和M32連接。

大家熟悉的Manger"靚聲王"打頭陣。先以經Luxman E200唱放輸入Line電平輸入播放Jazz Variants ;

比CD更大從容的音場,高低延伸沒有約束,沖擊力依然;音色經XLO LE修飾帶圓滑和暖意,証明Line輸入的A/D轉換沒有劣化音效。另外, Line輸入可選擇ADC的取樣率(48k,96k,192k三種);但老實說,即使用48k也沒有太大影響表現,筆者覺得用96k已夠head room讓訊息延伸。

再播放Linn 40週年精選,Liebermann的長笛協奏曲選段. 偌大的空間感仍然是最impressive, 長笛靈巧細致,微動態表現快速, 模擬的Lp組合和全數碼的M32是如虎添翼的組合。

將唱臂線拔離E200, 接上Dignity X’former升壓牛,輸入M32的Phono放大。Display顯示取樣率固定在48k,也不能像Line輸入可作選擇。

一樣再播Jazz Variants…平衡度和音色大致和外置phono時相近,但音場縮了一圈,動態也明顯有所不及;X’former比Luxman內置的升壓牛更好聲是早已肯定的,所以差距是出自M32的內置phono.

到Linn 40週年Liebermann 長笛協奏曲。同樣情況,旋律不及外置phono amp的跳脫,動態擺幅有所收窄;唯音色水準和高低延伸力依然。

其實不作比較下,這份內置唱放大致和市面上3~5千元級的單體唱放水準相若,以M32的性價比,已相當出色;若只聽抒情流行曲LP,更是沒有投訴了。

M32還有一功能很值得向想玩2.1或2.2的朋友推薦——就是它的電子分音超低音輸出。

M32的Pre out輸出, 除可供作前級輸出外,也可選作左右兩組0.1聲道或電子分音后的低頻訊號輸出。

當選main輸出時,crossover頻率(40~200Hz或全頻)和輸出衰減(-12至0dB)選好后,低頻分水嶺以上的中低頻以上的訊息繼續送去放大級去推主喇叭,以下的低頻訊號送去subwoofer負責,即是subwoofer直接成為主喇叭的的-份子(像有源servo低音)。好處是令喇叭全頻有最佳連貫性。

若用回Sub輸出調整,那就像一般0.1聲道,是外加的超低音效果,前級的crossover調節和subwoofer本體的截止調節互相配合可做到很致的調整。

大家看到這里,筆者所描述的M32就像是更貴的名器,絕不是$33000的代價造到;但我反而認為,這價錢NAD已賺夠。因為M32是一個"收成":多年來NAD已投放不少資本心力在開發這種技術主導,軟件優先的產品(相對是質量主導,用昂貴零件堆砌), R&D是最耗成本,產品個體本身成本不會高:用DSP編寫的前級(即只是幾片集成電路)再加上Hypex客製的開關電源和N core放大級(DIY友一定了解這部份成本),還有比上代M2輕了一半的機身!

這一切代表了技術的進步,如2G 的nokia 8810電話和4G 的iPhone7比,今天的用家應能以更低代價而享受到更好的成果,才真正稱上進步…

NAD就是憑經驗及工程技把這些組合一起,造成新一代平靚正經典。問題是用家能否摒棄傳統觀點,真的"聽聲收貨"。

還有,關于M32的命名…正是來自NAD成名作3020合併機(M12/22是來自當年分體版3020的1020/2020)。

規格:
輸出:180W x 2(8/4 ohm)
動態峰值輸出:8ohm 220W
                         4ohm 360W
                         2ohm 400W


輸出電流:>18A
阻尼系數:>1000
訊噪比 : 95dB@1W
                 124dB@150W
靜止耗電:40W
凈重:9.8kg
英國 NAD M32,NAD M32,NAD功放
? 欧美熟juliaann厨房_老男人久久青草av高清_国产在线98视频播放_欧美黑吊粗大猛烈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