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劍橋 Cambridge Audio 前級連網絡播放器+后級放大器Edge NQ + Edge W
2019/3/29 17:15:48
|
五十年!即半世紀!一個音響牌子走過五十年后依然充滿活力,所依靠的是人、有新血加入,更重要是掌舵人無存心食老本,且抱有要走得更寬廣遠大的視野!
今日的Cambridge Audio,不單走得比過去寬廣,還更遠大,就在Cambridge Audio進入五十周年之際,他們踏出重大的一步,踏出從未如此重又發燒的一步。一口氣發表三款Cambridge Audio達至一個新高度的作品,一個全新的旗艦系列,包括Edge NQ前級、Edge W后級、Edge A合併機。達至一個新高度之同時,他們仍不忘Cambridge Audio、英國機高性價比的初心,尤其以發燒級的前級、后級來衡量,就算豪氣地玩一拖二,即一Edge NQ前級拖兩部Edge W后級來玩雙功放分音(Bi-amp),消費亦不過八萬多;如只需基本配搭,即前級、后級各一的話,不到六萬元就有交易!
若你或你還未親眼見過Edge系三成員真身,若你只憑過往對Cambridge Audio一貫的設計、用料、規模去想像,以上Edge系的叫價或令你有多少錯愕!但只要一經接觸,甚或聽過其表現,肯定會同意,這是Cambridge Audio純音響產品的新里程之同時,高性價比依然!
Edge系之名,就是要向Cambridge Audio其中一重要創辦人 Gordon Edge致敬!此外,Edge一字其實亦包含邊緣、刀鋒、翅翼之意,而Edge系就正正是帶領CambridgeAudio攻上、到達全新境界之作品,如此命名,確系有意思!
以全新旗艦系為定位,且較原本最高級產品之身價,可高出差不多兩倍之下,即有理由、有本錢去玩出跟過去不一樣的設計,所以今日擺在大家眼前的Edge系作品,就是不一樣。然而不一樣之中卻又在外觀細節上,保留一絲Cambridge Audio的家族特色,就是Edge NQ或Edge A面板上,那造型線條俐落又實在的大旋鈕,某程度上體現了跟其他下級型號的血脈相連。這下玩設計,可算玩得清脆俐落,玩出高級音響格調之馀又保存了家族風范,確實令我由衷欣賞!
三個月前(388期),我們已發表了Edge系合併機Edge A的試音報告,文中提到其包裝之講究,我會形容為,一套足以叫許多Hi-End產品汗顏的精品級防御包裝。外有雙重瓦通紙箱,內有貼身剪裁的高密度泡膠緩沖物之同時,更出動雙重內套去保護。以我等開箱無數之人的眼光去睇,Edge系的運輸保護包裝,確實充份、周密又體貼。
從外瓦通紙箱褪出后,由揭開內瓦通紙箱蓋,移去高密度泡膠緩沖物,以至從兩重內套取出Edge NQ、Edge W或Edge A,都無需將之翻來覆去,可全程保持水平姿態,直接地由包裝抽出,確系安全又省力。至于雙重內套,外有厚身、銀底且以拉鏈封口的尼龍隔熱套,內有柔軟具彈性之尼龍套貼身包裹保護。此外,更考慮到于Edge那全新的高度機動性天靈蓋(頂板)設計,該在頂板四邊與機箱之弧形凹槽間,加入運輸用保護設施,故度身訂制了一硅膠保護框,而外露的散熱片兩旁再蓋以硬吉紙冚保護,可謂一套異常周密的運輸保護包裝,既為運輸途中的不同情況作好保護之準備,亦是對用家極友善之貼心設計!
運輸保護包裝上花了這么多心思,會是花巧招數嗎?不!只要你有機會接觸過,肯定會認同,整件事其實來得簡而精,正是英式的講究加務實!既然如此,那內裡備受保護的器材,想必同樣講究?當然!
Edge系猶如一道鏗鏘的聲明,就如要告訴大家,Cambridge Audio能夠做到如此高級精品水準之同時,仍不變地守護著Cambridge Audio、英國機的高性價比傳統。
首次睇見Edge系的局部特寫宣傳圖片、首次得見其工作樣辦機時,老實話仍未適應,對于Cambridge Audio推出如此高水平之音響產品,仍感到有多少虛幻!當資料逐步披露,了解更多以后,才開始接受過來!
Edge系為Cambridge Audio帶來新高度之同時,亦帶來新線條,得見實物的第一印象系造型精簡,線條和諧流暢且見獨特風格。Edge W后級面板可謂簡得無可再簡,左上角一個尺寸大小令人感覺有力而不失謙遜的商標,以及左下角一小個電源開關按鈕外,其馀空間皆留白。EdgeNQ前級則再多一個操作資訊顯示屏,一小個耳筒輸出,以及一大個同軸式復合功能旋鈕。
所有Edge系機箱頂外圍皆有一框弧形凹槽,為機箱的天靈蓋(頂板)帶來懸浮的視覺效果,絕對系Edge獨特的造型風格上,其中一焦點所在。撇開背板上各接駁端子必不可少的固定螺絲不論,Edge的面板、頂板及兩側板,皆沒有一根機箱結構用螺絲外露。不外露就更添制作難度,屈摺其獨特的U形面板及背板之際,又要顧及好些裝置或隱蔽螺絲開孔位置之精準,故必須交由CNC數位車床負責開孔。若不刻意點出,大家未必在意!但一經提起,大家或已聯想到,Edge系造型上之流暢簡潔,甚或無瑕疵的感覺,就是由這些細節位,一點一滴構成。就連那身帶高雅氣質的金屬灰色“LunarGrey",亦是花上他們不少時間去調、去揀選,再調、再揀選無數次后所得出的成果。
雖然后級或合併機兩側見散熱片外露,仍無損其整體和諧流暢線條,既因為散熱片頂部隨著機頂外圍弧形凹槽裁剪,形成一框完整又立體線條,更因為被對稱的U形面板及背板,一前、一后框起來。
作為整個造型線條主軸的U形面板及背板,為整體帶來特色,看似一項簡單設計,制作上卻存在挑戰,除剛才提到的開孔功夫外,更要顧及前后對齊、對稱,尤其EdgeNQ前級,那面板與背板實則各自連同大部份側板一體拗成,這意味非常講求拗成U型的角度精準。由于兩邊屈摺位乃彎角而非直角,那就更添制作難度,彎角弧度稍有偏差,兩側即無法對齊,更無法與兩側垂直的黑色標記(修飾)準確接合,稱之為標記,只因上面印有CambridgeAudio位于倫敦總部的座標經緯度數字。以中國普遍風俗習慣,代表著總部的標記嘛!如未能準確接合,那就真系大吉利是了!一笑!
雖然制作上有難度,且過程中必有一定比率的材料、半制成部件須報廢,但他們仍堅持捨易行難,為的就是要達成心中的理想設計。令我聯想起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于1978年落成之重要作品「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設計之初,差不多所有人都告訴他,右側翼的尖銳墻角的尖端角度太細、太銳利,工程上未必可行,且易損壞、難以保養云云!但擇善而執的貝聿銘堅持采用。結果,「東館」為貝聿銘帶來榮譽,而尖銳牆角亦成為該建筑物其中一重要標記。
Edge NQ的身份實不只是前級,亦是網絡播放器,除用以對應模擬訊號的輸入,以及各式數碼訊號的實體連接外,更內置了Spotify Connect、AirPlay、藍牙aptX HD,以及網上電臺等對接功能。憑藉包括數碼同軸、HDMI、USB或S / PDIF光纖,加上他們內部自家研發,兼且屢獲殊榮的串流播放平臺模組之最新最強版本串流技術,得以確保對應大家手上不同格式之數碼音頻檔案。透過USB AudioClass 2.0,即使高至32-bit/384kHz或DSD 256亦可順利播放。內置Chromecast,可透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筆電去取得高清音樂播放,最高支援24bit / 96kHz。
全新開發,設計獨特的電路板,帶來少干擾、干凈又直接的訊號通道。再利用直流藕合(DC coupledtopology)替代傳統大幅依賴電容器的架構,并增加多重數碼模擬轉換器(MDAC),以取得一個干凈的訊號通道,在任何音量下都能達到完美的聲道平衡。
操作的感覺與聲音質素雖無直接關連,但這體驗實關乎整體印象,影響到該產品是否臻至高級精品水平的睇法。他們特別找來效力于一級方程式車隊的設計師,設計出外型與操作手感,同樣達到高級精品水平的同軸式複合功能旋鈕,這手感實在、予人信心的旋鈕,整個架構,由31個高精準度零、部件及航空級材料所組成,前方為音量調節、后方為輸入選擇。另外,一個實用又精簡的實體遙控器當然不可或缺之同時,兼具網絡播放器之身的EdgeNQ,更備有專屬的遙控應用程式Edge Remote App(OS或Android版),可通過網絡,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筆電遙控Edge NQ。該應用程式可將Edge NQ跟網絡接上,以便啟用內置Chromecast或其他更多功能。
Edge W后級同樣以干凈的訊號通道為基礎。一般放大電路之訊號通道設計,均要經過逾50個元件,而Cambridge Audio過往的設計大概使用41個元件,當中佔大部份是電容器。而Edge系的設計則更大膽,將元件數目精簡至14個,直接了當地把損耗、干擾、失真降到最低。
為提升音樂細節的重現能力,Edge W不單出動雙單聲道環形變壓器架構,更采用相反對稱的雙環形變壓器格局,通過將兩個主變壓器背靠背堆疊,相互抵消作用下,大大減少磁漏干擾,并將有害的嗡鳴雜噪幾近完全消除。
至于更核心更吃重的放大技術,純A類放大雖好但效率未如理想,他們決定取道傳統的AB類,發展出自家的XA類訊號放大設計,在偏壓上做功夫。將交越失真位置,正負交越點移到人耳不察覺的位置,從而取得A類放大的聲音純凈度與AB類的較高效率,有助減少工作熱量、減少熱轉化能源流失,務求兼收兩類放大模式之優勢,有效率地重現音樂化的英式靚聲。
毫無疑問,Edge系乃Cambridge Audio五十年來最HiEnd的項目,所投入的資源及人手可以想像!整家公司最核心又最龐大的部門,正是工程部,一共有三十位工程師。為這項目,主事人不單抽調其中九人組成專責團隊,負責開發Edge系,更大膽地下達無預設框架、無成本限制的指令,將權力下放給這九人團隊,讓他們由零開始自由創作,務求設計出Cambridge Audio有史以來最高品質的作品,把這面招牌帶到Hi End質素的領域。當然,更重要是最后再訂定出一個競爭力強,足以反映超高性價比之售價!
每臺 Edge W 后級的每聲道輸出功率為 100 瓦(8Ω)?200(4Ω),當負載阻抗跌一半,輸出即高見兩倍,這反映Edge W的供電設備及效率確實有料到。今回要在本社四百五十方遲的大房中試音,并配合駐場的B&W802 D3(8Ω阻抗)演出,可以講,出動兩臺Edge W玩雙功放分音(Bi-Amp)乃不二之選。此前,實已在幾個不同場合欣賞過Edge W玩Bi-amp的演出,再加上,玩一拖二全套,即一Edge NQ前級拖兩部Edge W后級,消費亦不過八萬多,即性價比特高這現實不過的因素之下,實已留下好印象,今次終可在自己的主場再行深入了解。
今回煮酒的變數,只在音源及線材的匹配。先后配過兩款性格截然不同的SACD/CD機,McIntosh MCD350及Marantz SA-KI Ruby去聽,透過802 D3清楚反映Edge NQ及Edge W的辨析力正路又真摯,有效帶出MCD350的理性、細致又平均之同時,亦見SA-KI Ruby大開大合的熱情與率性,兩把聲我都欣賞,皆有其可聽性,更百分百肯定各有大堆捧場客!那Edge NQ及Edge W屬監聽聲嗎?不!
既非監聽工具,但也無預設的激情、躁狂或簽名式味精,屬于有文化、有風度、音樂化的英國聲,具分辨能力的君子之聲。擅于表現演譯情緒,只要肯花點時間,坐定定去感受,即會發現其內涵,重現細致演譯情緒的能力,跟講求霎時沖動的櫥窗效應正正相反。林憶蓮《陪著我走》中的〈李香蘭〉,一個我已幾近聽到〝爛熟〞的錄音,今次透過Edge NQ及Edge W再聽,初時感到收貨之馀卻又似無甚特別,但再細聽之下,竟有一種從未如此真摯又入心的感覺,有令我心有戚戚然,感同身受的效果,那縈繞心頭的效力,更要比揪心式沉重來得更持久。
無論重播人聲或樂器,Edge NQ及Edge W的重點都在于自然加細節,咬字力度的細膩變化,就連尾音的演譯情緒(如有)亦見仔細捕捉。絕非那些因控制力不足而死唔斷氣,又或刻意為之但單調式馀音裊裊的所謂尾音,而系有變化、有情緒,足以令演譯立體還原的傳神重播能力。Jason Mraz演唱會現場錄音《Beautiful Mess-Live onEarth》中的〈Sunshine Song〉,當中的感染力,并不是由音壓構成,而系在于現場觀眾的熱鬧氣氛,更在于現場氣氛互動下,Jason Mraz那帶即興的抑揚頓挫變化,情緒上較錄音室的單向演譯,真摯得多!
重播《音響羅盤 2016》中Anne-Sophie Mutter演譯Tha?s的〈Méditation/沉思曲〉,進一步反映Edge NQ及Edge W確系有文化的英國機,并無錯誤地將〈沉思曲〉捻成悲情如〈可憐天下父母心〉或〈難為了家嫂〉的配樂,亦無過份的圓滑、高調或炫技,而系正確地能令人沉靜下來,將人逐步帶入深邃的思想空間。一曲過后,雖未至于令我頓悟人生,但腦袋卻似得到按摩般舒態!VincentBélanger 的《Là》,聽得到音樂之間夾雜著大提琴擦弦該有的粗糙感,但無損音樂完整或動感。個人最是欣賞者,就是沒有夸大的結像或渲染的音色,大提琴來得通透而不寡薄,動感變化細膩,豎琴則恰如其份地透出點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氣質,整件事來得立體又傳神。
必得一提,整個試音過程,我以不到三千元(1.5m)的Dignity Audio Bravo平衡線材去配合,但最后我也曾將一對消費上跟Edge不成比例,一萬三千元(1.5m)的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平衡線,施用到音源至前級或前后級之間,整套組合的表現即時跳高兩班,這意味EdgeNQ加 Edge W的潛能仍有挖掘的空間,故Edge NQ加Edge W的玩家日后想升級的話,透過換線該仍有排玩!
最后,如想要Hi-Fi式音效、要先天激情、亢奮或預設味精,Edge NQ 加 Edge W確實無法提供。如需要Hi-End級的配器辨析力,要能夠深層地享受音樂,又要在十萬預算內解決前后級的選擇問題,更要貪心地追求高性價比的話,Edge NQ加 Edge W非試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