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歡迎來到遛音響6HIFI 請登錄 免費注冊
400-068-4885
音響評析

英國劍橋 Cambridge Audio Edge NQ+Edge W-值得致敬的產品

2019/4/1 11:44:20

|
14731

英國Cambridge Audio從1968年創立迄今,一直以「英國之聲」自傲,同時也以大家都能買得起的訂價政策行銷?,F在,他們打破50年來不變的作法,推出向創辦人之一致敬的產品。設計的指令是不計成本,只求最好。不過,它們的售價依然維持在大家能夠負擔的范圍內,值得向他們致敬。

老實說,Cambridge Audio在我的心目中,并不是一家上得了檯面的Hi End音響廠家,因為這么多年來,我所接觸到他家的產品都是很平價的。所以,即使他們已經成立50年,但我必須坦白,以前并沒有給予太多關懷的眼光。Edge改變過去50年不過,從去年開始,這種情況慢慢改變了,因為我聽說他們即將推出幾款不計成本研發出來的產品,這就讓人有想像空間了。今年三月高雄音響展時,我終于第一次看到他家這三樣產品中的二樣,那就是Edge NQ前級(包含網路串流播放、網路電臺與USB DAC等),Edge W每聲道100瓦立體后級。另外還有一部每聲道100瓦的綜合擴大機Edge A并沒有來得及現身,我是在四月上海音響展與五月慕尼黑音響展時才看到。

在高雄音響展時,此間代理商皇佳音響以Edge NQ當前級,搭配四部EdgeW后級驅動B&W鸚鵡螺,還請來馬師傅調聲。老實說,這是我第一次聽到Cambridge Audio的器材能夠發出這么動人的聲音,搭配這么貴的鸚鵡螺一點都不失禮。高雄音響展時,CambridgeAudio的總裁James Johnson-Flint也在現場,他也十分關注Edge W推鸚鵡螺的結果,我在現場跟他豎起大拇指。

當時我還不知道這三部器材的售價到底是多少,只是直覺地認為,既然是不考慮成本研發出來的產品,而且動用九位研發人員花了三年時間,外型又那么漂亮,想也知道這三樣器材的價格不會便宜。但是,當我知道它們的最終售價時,卻有點被嚇到。為什么?難道是太貴嗎?不!剛好相反,太便宜了!不計成本卻那么便宜這么便宜的售價到底是怎么訂出來的?我內心充滿了好奇。難道這三部器材的內部用料很便宜嗎?不!我在慕尼黑音響展中有看到解剖的內部,絕對是高級的作法,成本不可能低。既然成本不低,難道是因為聲音表現不夠好,所以不敢把價格訂高嗎?雖然我還沒有真正在家里聽過這三部器材,但我在高雄音響展時所聽到的聲音表現很好??!成本不低,聲音表現又那么好,但是卻反其道而行,把價格訂得那么便宜,到底這是什么行銷策略?其實內中玄機一想就通,廠方唯一的寄望就是能夠把數量賣出來,所以把價格壓得那么低,讓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這三樣真正的好東西。想到這里,我開始對Cambridge Audio產生敬意了。

紀念創辦人

為何這次三件器材要以Edge命名?這是為了要紀念1968年創立CambridgeAudio的創辦人之一Gordon Edge教授。當年Cambridge Audio只是Edge所創立的Cambridge Consultants的分支,一直到正式成立Cambridge AudioLaboratories Ltd之后才成為獨立公司,第一個推出的產品就是P40綜合擴大機。那部擴大機使用了環形變壓器,咸信是當初最早使用環形變壓器的音響產品。Cambridge Audio后來經由許多工程師、管理人員的加入而日益壯大,Gordon Edge與公司營運的關系并不深。Gordon Edge在2013年過世,享年76歲,事實上他生前創立過許多公司(包括Scientific Generics,現在稱為Sagenti),也在大公司任職(包括Cambridge Consultants 與PA Consulting,后者人員超過400人)。Gordon Edge對英國劍橋地區的科技業影響很大,可說是燈塔級人物,為了紀念他,所以Cambridge Audio才會把這次的產品訂名為Edge系列?,F在,Edge NQ前級與Edge W后級就在我家唱歌。

串流前級

Cambridge Audio的歷史簡單表過之后,讓我們從頭說起吧!Edge NQ的外觀老實說很漂亮,那種鐵灰色(LunarGrey)看起來就與眾不同。機箱四周是以前后二組U型側板連接,連接處有字,那是Cambridge Audio在倫敦研發中心的位置座標,這么別致的做法我還是第一次看到。Edge NQ的頂蓋設計也與眾不同,中央一片頂板,四周則是黑色斜面凹槽,這樣的設計顯現很棒3D立體感,顯然與他家以前平價的產品有很大的不同。再來看面板,左邊有一個電源開關,一個6.3mm耳機插孔,內建耳擴可驅動12至600歐姆的耳機。中央則是一個5吋彩色TFT顯示幕,顯示唱片封面、歌曲名稱、位元及取樣率等資訊,支援繁體中文。使用時,我發現如果把超過16bit/44.1kHz的高解析音樂檔透過藍牙傳輸時,顯示幕會顯示原本的規格(如24/96),但底下都會顯示AAC,而不是aptX或aptX-HD,不知是何道理?另外也會顯示AIFF等,顯然各種音樂檔案格式它都能夠顯示。最右邊則是一個質感很好的大旋鈕,這個大旋鈕分為前后二段,前面那段管音量大小,后面那段管輸入切換,輸入切換以圓形排列顯示,還搭配相關圖形,很別致。您知道嗎?這個旋鈕是F1賽車工程師參與設計的同軸音量及訊源轉換旋鈕,以航空級金屬材料制成。光是這個旋鈕就用了二、三十個零件,真是太強了。而音量控制是MDAC Ladder DAC音量控制,這是他家專有名詞,不清楚內中詳情,不過看到Ladder DAC也可以放心了,因為這是高級做法。

01. Edge NQ前級的外觀與以前完全不同,看起來就是高級貨的感覺。而那鐵灰色的選擇也讓人覺得更沉穩。面板那個5吋采用液晶螢幕可以顯示所有的資訊,包括聆聽音樂檔時的唱片封面,還有各種規格,當然也包括輸入切換顯示。

各項輸入齊全

來到背板,可以看到Pre Out(XLR與RCA各一組)、Digital輸入三組(D1、D2光纖、D3同軸)、TV一組(D4 HDMI,帶有ARC AudioReturn Channel)、USB DAC輸入一組(D5)、類比輸入A1-A3共三組,其中A1、A2是RCA端子,A3是XLR端子。此外還有連控端子、USB輸入端子(可與外接硬碟連接)、Wi-FiDongle端子、藍芽天線端子、Ethernet端子等,可說應有盡有。想要打開Edge NQ的頂蓋,必須有高人指點,或者自己冒險,因為從外觀上看不到任何一個螺絲,也猜不透是怎么從底下往上鎖的。后來看了我從慕尼黑音響展所拍的照片,才知道原來那個頂蓋只是卡上去而已,由四個卡榫固定。換句話說,只要用力把頂蓋掀開就可以。掀開頂蓋之后,您會發現原來頂蓋與頂部之間是有相當大空隙的,這一圈空隙搭配上機箱底部的洞洞板,讓熱空氣能夠從頂部排除,冷空氣從底部吸上來,形成很有效率的冷熱空氣對流,降低機箱內的溫度,這樣的設計真巧妙??!

02. Edge NQ的背板上滿滿的各種端子,包括數位端子、類比端子、Ethernet端子、藍牙天線端、USB Wi-Fidongle等,聽什么訊源都可以。

散熱設計周到

打開頂蓋,可以看到一個環形變壓器在中央前方,這個環形變壓器并沒有與印刷電路板接觸,距離電路板也遠,而且電源供應線路板與訊號線路板也是分開的,這樣的做法是要徹底降低電源供應對放大線路板的影響。機箱內底部是一大塊電路板架高安置,于上還有幾塊迭上去,電路板上大部分都是SMD,如果使用傳統穿孔元件,機箱可能要大好幾倍才行。Edge NQ是串流播放前級,內部使用的是他家開發的StreamMagic模組最新版本,最高支援 32bit/384kHzPCM及11.2MHz DSD(DSD256)解碼,USB DAC輸入亦對應相同規格。到底什么是StreamMagic呢?這Cambridge Audio從2011年就開始推出的串流音樂播放技術,是自己設計的,把各項功能濃縮在一個模組中,目的就是要讓各種串流音樂、USB DAC訊源都能獲得最好的播放效果。多年來StreamingMagic的名字不變,但這些年來已經升級,這次用在Edge NQ身上的就是最新版本,可以對應AirPlay、Spotify Connect,藍牙當然有,而且是aptX HD。還內建Chromecast(24/96,可以讓手機、平板、電腦中的音樂從Edge NQ播出),大概您想要用的都有了。

03. Edge NQ的內部并沒有擠得滿滿的,前面的環形變壓器離線路板遠遠的,而且所有線路板都是架高的,分為幾層,散熱能力良好,而且避免相互的干擾。

07. 這是Edge NQ前級的輸入模組。

App好用

想要使用Edge NQ前級之前,要先把所附的藍牙天線裝在背板上(aptXHD相容),另外還有一個像USB隨身碟的東西,稱為Wi-Fi Dongle,要將它插入二個USB插槽之一有標示Wi-Fi那個。最后要拿一條網路線,連接您路由器與Edge NQ。這三樣事情做好之后,開機,此時Edge NQ的顯示幕就會開始顯示訊息。不過,您還有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用手機上App Store,下載Cambridge Edge App。下載之前要先確定您的手機Wi-Fi跟Edge NQ在同一網域內。App下載完成之后,點開,就會出現如面板顯示幕般的圓圈輸入選擇,此外還有一些設定,包括節能模式、自動關機、設備名稱、顯示亮度、來源(訊源)、音量調節、音量限制、時區、Chromecast Built-in、注冊產品等項。這些項目您可以依照出廠設定來用,也可以自己調整。在這個App上最后第二項是Chromecast(單獨買也要一千多臺幣),利用這個App的操控,透過Edge NQ把音樂訊號傳遞到喇叭上??傊?,CambridgeAudio設計的這個操控App使用很簡單,只要按照指示操控就行,沒什么困難的。

這是Edge NQ前級所使用的App。

除了手機、平板使用的App之外,Edge NQ還附有一支實體遙控器,這在現在已經很難得了。當然,基本的操控也都可以在Edge NQ的面板上操作。對了,如果您想看Edge NQ的基本設定,可以長按面板左邊的電源按鈕,顯示幕就會出現相關訊息,包括MenuExit、Factory Reset、Eco Mode Standby與Network Connection。

扎實的后級

Edge W的外觀與Edge NQ類似,不同的是面板是一個U型結構,背板也是一個U型結構,二個U形之間就是散熱片,那散熱片上方也刻意作成斜面,與整個機體的設計很搭。而頂板的做法則與前級相同,以卡榫固定,可以從上方掀開。面板上只有一個電源開關,其他全無。背板上則有XLR、RCA輸入與輸出端子各一組。為何后級要有輸出端子呢?可以從這里把音樂訊號傳遞給下一個后級,做多部連接使用,例如推鸚鵡螺時需要四部Edge NQ,因為它是四路電子分音設計,此時這個輸出端子就可以連接其他三部后級。此外當然有左右各一組的喇叭線接端與連動端子。對了,Edge W還有平衡、非平衡輸入切換、節能切換,建議節能切換訂在No位置上,否則超過20分鐘沒音樂訊號輸入就會自動轉為Standby。還有,無論是Edge NQ或Edge W,面板上的字都印著正反二組,用家從前面俯著身子往后看時,就可以看到倒著印那組,十分貼心。

04. Edge W后級的外觀簡單的U形構成,左右二邊的散熱片也是有弧度的,簡單幾筆設計,看起來就與眾不同。

掀開Edge W的頂蓋,可以看到前方中央有一個大大的環形變壓器,不!應該說是二個上下迭在一起,這是Cambridge Audio的獨特設計,讓二個環形變壓器反向迭在一起,可以降低變壓器本身的磁漏。機箱內部擠得滿滿的,每聲道使用4個10,000mfd濾波電容,五對功率晶體直接鎖在散熱片上。Edge W使用的并非AB類放大,而是他家研發的XA類放大。其實教科書上并沒有所謂的XA類放大,這種放大是把AB類放大的工作偏壓訂得比一般AB類更高,又在A類之下,宣稱可以降低AB類放大的交越失真。同樣的,Edge W箱體的底板也是洞洞板,冷空氣從底部來,經過箱內成為熱空氣,再從頂蓋的縫隙逸出,降低機箱內的溫度。

05. 背板上則有XLR、RCA輸入與輸出端子各一組,左右各一組的喇叭線接端與連動端子,平衡、非平衡輸入切換、節能切換。

音樂訊號路徑只有14個元件

Edge W有一個宣傳重點,那就是訊號放大路徑上只有14個元件,而一般擴大機的訊號路徑上大概會有三、四十個元件。元件少代表聲音受到元件污染的可能性低,所以能夠發出更純凈的聲音,這是好事。至于另外一個宣傳重點直接交連(也就是各級之間沒有使用交連電容),原廠中文網站譯成「直流藕合拓撲」,這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比較高級的擴大機都是這樣做的。

06. Edge W后級內部擠得滿滿的,二個環形變壓器上下反向疊放,可以消除磁漏問題。

Edge W是每聲道輸出100瓦的立體后級,如果喇叭阻抗降到4歐姆,可以輸出200瓦,如果喇叭阻抗降到2歐姆,可以輸出接近400瓦,可說是供電很足的擴大機。按理說只要一部就夠了,不過代理商卻送來二部,要讓我做Bi-Amping使用。也就是說,一部Edge W用來驅動喇叭的高音,另一部用來驅動中低音。想要這樣用,必須喇叭有Bi Wire設計才行。

08. 這是Edge W后級使用的功率模組。

09. 這是Edge W后級所使用的雙疊型電源變壓器。

而我的喇叭中(小喇叭不計),只有AER Momentum是Tri Wire設計,DynamKKs!Monitor 10.15只有一組喇叭線。所以,在測試Edge NQ、Edge W的過程中,這二對喇叭我都用了,搭配DynamiKKs!時只用一部Edge W,搭配AER時就用上二部,其中一部推高音,另一部同時推中音與低音。到底用二部Edge W來推AER有比只用一部更好嗎?有!雖然AER的靈敏度高達96dB,按理說每聲道100瓦的Edge W已經可以將它推到爆,不需要二部。不過,當我用二部Edge W來推AER時,的確可以聽出解析力更好,聲音的扎實感與穩定度更高,大動態時聽起來更順,紊亂的程度降低。我想,除了二部擴大機分別驅動喇叭單體,讓整體控制力提升之外,Tri Wire分音器的設計優點在此也發揮好處,所以整體表現能力才會提升??吹酱颂?,或許您會問,如果喇叭沒有Bi Wire設計,買二部有用嗎?您可以一部用來推左聲道,一部用來推右聲道,如此一來雖然規格上的輸出功率不會增加,還是每聲道100瓦。但是因為龐大的電源供應只供應一個聲道,所以擴大機的驅動力與控制力也提升了。再說,一部Edge W才多少錢?買二部負擔也不重??!

用耳機就可評定

聆聽Edge NQ、Edge W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搭配的數位訊源是emmLabs TSDX SE轉盤與DAC2 SE數位類比轉換器。本來我也想以轉盤傳送數位訊號給Edge NQ來試試看,不過TSDX SE的數位輸出端只有emmLabs自己的端子,還有AES/EBU數位端子,而Edge NQ的數位輸入端剛好就沒有AES/EBU輸入端子,所以作罷。不過聆聽時,我也聽了Spotify串流,也聽了USB DAC,也用手機以藍牙傳送音樂檔給Edge NQ,大概也知道Edge NQ的數位解碼能力了。

首先我要用以前沒有經驗過的方式來告訴您我的新發現:您知道要怎么來評判Edge NQ的聲音表現嗎?我告訴您,透過耳機來評斷也是方法之一。什么?用耳機的表現來判斷?我知道您可能不相信,以前我也沒有想過可以這樣,但這次Edge NQ的耳機插孔聲音表現讓我大吃一驚。為何我會大吃一驚?因為透過Edge NQ耳機插孔所傳到耳機的聲音,絕對不會輸給很多的外接耳擴。如果要我以聲音的絕對值表現來判斷,我甚至可以說恐怕沒幾部外接耳擴的聲音表現可以勝過它。我知道我這樣說一定很多人不服氣,也不相信。沒關系,我了解,因為您沒聽過Edge NQ耳機插孔接HifimanHE1000的聲音,我就是用這個耳機來測試的。我有幾個耳機,但為何偏偏要用這個耳機來測試?一方面它非常難推,即使外接耳擴也可能推得氣喘吁吁;另一方面它的聲音表現非常好,所以一直是我的Reference之一。

耳擴的聲音太棒了

當我用Hifiman HE1000來聽時,Edge NQ的音量旋鈕大概要轉到1-2點鐘方向,聽流行音樂、管弦樂才會有震撼感,這代表Edge NQ的耳擴推力很強,能夠把HE1000推得好,其他耳機大概也不會有問題。雖然Edge NQ內建的耳擴推力那么強,但我并不吃驚,我吃驚的是耳中聽到的音樂竟然是那么美、那么真,我聽馬勒第四號交響曲,那細致融合的弦樂柔軟又絲絲縷縷,還會波動;我聽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那小提琴甜得會滴出蜜來;我聽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那三樣樂器的音質音色都美極了,而且和聲異常的美;我聽Diana Krall的「GladRag Doll Deluxe Edition」,老實說以前沒聽過這么真的聲音,請注意我是說「真」,簡直就是錄音室監聽的感覺;我聽Helene Grimaud那張大提琴與鋼琴的「Duo」,那大提琴的寬松與充滿木頭味實在太美了,鋼琴的晶瑩寬松也非常吸引人。還有嗎?還有,只是我不想再舉例了。

為何我要說用耳機的表現來判斷前級的優劣?第一、如果耳擴能夠做得這么好,沒理由其他放大線路做得不好。第二、我聽CD、聽音樂檔,包括DSD與24/96、24/192,這些訊源都要經過類比線路、DAC線路與USB DAC才會到達內建耳擴,這等于是Edge NQ的心臟地區,心臟這么好,就算是唱MP3規格的Spotify也好聽??!

老實說,我真的想說,光是耳擴的表現就值得買Edge NQ了,其他都算是奉送好了,十幾萬臺幣買一個耳擴還是有人會出手的。當然,我知道沒有人會以這樣的思維來買Edge NQ,我要強調的是,Edge NQ的耳擴表現都那么好了,其他難道不值得買嗎?

纖巧細致

接下來,我要說的聽感就是二對喇叭的綜合聽感,當然也是Edge NQ與Edge W聯手發功的聽感。先聽小提琴與鋼琴,Campoli演奏西班牙小品曲。那張小提琴線條適中,不是粗壯那種,而是纖巧細致,很甜,很有光澤,拉弓轉折時細微的婉轉之聲迷人。從這張CD中,也可聽出鋼琴的音粒不會很大,重量感也不會特別突出,低音鍵規模感并不會特別大,而是勻稱的那種。假若您喜歡的是底盤豐滿的聲音,這套前后級可能就不是您的菜。

從這張小提琴唱片中,可以窺知這套前后級的細微細節表現得很好,那種輕盈活生的特質在聽各種音樂時都會添加音樂活生感,尤其是大提琴與小提琴。例如我聽帕爾曼演奏的「TheKreisler Album」時,感受就特別深刻。這張CD的小提琴在有些音響系統上很容易失去細微的細節,活生感也不容易表現,更多的是小提琴聲音不夠委婉,變得太硬。而這套擴大機聽起來委婉度讓人喜歡,拉琴轉折時很容易表現出琴音的美感。而細微的擦弦質感也讓小提琴聽起來更真實,不會變硬變粗。

再來聽「Virtuoso A Treasury ofFavorite Violin Encores」,小提琴不會鈍鈍的,不會尖尖的,這再度說明Edge NQ、Edge W的細微細節表現能力特強,即使拉到高音域時,琴音還能保有細微的擦弦質感。

清爽又自然

而聽「猶太大提琴」時,琴音不會過濃,是清爽又自然的聲音,溫暖木頭味夠,擦弦細微振動也夠。大提琴的形體也不會特別大,聲音不會笨笨的,而是很活,這還是代表這套前后級的細微細節表現得很好。尤其大提琴的聲音聽起來有種自然的寬松感,不會緊繃又不會太渾,可說纖濃適度。再聽Tacet那套莫札特、海頓的四重奏(Tacet 972),赫然發現EdgeNQ、Edge W把這套四重奏唱得甜潤光滑又帶著細微的擦弦質感,而且很活生。要知道這套弦樂四重奏很難表現,一般器材不是尖尖澀澀,就是死死板板,要聽到活生彈跳又甜又有光澤又有擦弦質感真的不容易,但是Cambridge Audio這套前后級卻做到了。

不僅如此,Edge NQ、Edge W聽這套弦樂四重奏時,和聲特別美,四把樂器的旋律線條雖然不斷交纏,但卻很清晰。這種清晰如果遇上硬調空間,或調聲偏向硬調的音響系統,可能會變成聲音瘦瘦的硬硬的。但在我的音響系統上,入耳的聲音卻非常甜、非常有水分,非常婉轉、非常輕盈。解析力超高該來一些大型管弦樂團演奏,我聽布魯諾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此時Edge NQ、Edge W發揮很強的解析力,把貝多芬所譜寫的管弦樂配器簡直有如抽絲剝繭般的呈現,讓我清晰聽到每個聲部的進行。誰說華爾特的錄音老聲?誰說貝多芬的音樂不可能錄出發燒效果?Cambridge Audio這套前后級去掉不該有的迷霧面紗,清清楚楚地把麥克風所拾取的細節浮現出來。而且,Edge NQ、Edge W的清爽活生個性更把指揮所驅動的細微強弱變化完整呈現,如果說一般擴大機能夠呈現8bit的強弱變化,那么Edge NQ、EdgeW至少也能呈現10bit以上??!聽過無比清新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之后」,我繼續聽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1963年版)。老實說我是吃驚的,為什么?因為印象中以前很少聽到解析得那么清楚的管弦樂內聲部,當卡拉揚驅使樂團以非常弱音來演奏時,竟然還可以聽出內中的絲絲縷縷;而當管弦樂使勁全力爆棚演奏時,內聲部同樣也不會亂不會渾。此外,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細微的弦樂不僅細致緊密,還能聽出細微的波動感,這么精巧細致的表現真的不容易,許多音響系統根本聽不出卡拉揚的指揮功力是這么的強,而Edge NQ、Edge W這套不算貴的前后級竟然能夠表現到這種地步,我怎么會不吃驚呢?

好像在錄音室監聽

聽過二首交響曲,來聽流行音樂吧。我聽蘇芮最新發行的「感動我」時,第一首同名歌讓我確定這套前后級在空間感、層次感、定位感的卓越表現。首先我聽到錄音師所營造出來的蘇芮尾音很清晰,空間感很好,這當然是錄音室泡制出來的,做得很細膩,讓人覺得很自然。再來,第一首的各種伴奏樂器都分離得很清楚,不會混在一起,包括蘇芮自己唱的和聲二條線條都很清晰。第三是無論是鼓點、其他樂器的位置也都很明確。能有這些表現,應該是相位失真很低、底噪很低,這是線路設計上的成就。蘇芮這張「感動我」一路聽下去,越聽越心驚。為什么?因為Edge NQ、Edge W讓我很清楚的聽到不同錄音師在錄音、混音時所作的不同努力。這二張一套的CD是收集不同時代的錄音所成,所以每位錄音師、錄音室「做出來的聲音」是會不同的。以前聽這套CD時并沒有這么強烈的差異感受,是Edge NQ、Edge W把錄音師、混音師的功力浮現出來,讓差異聽得那么清楚,這真是不簡單??!

不肥膩的爆棚

蘇芮的錄音當然不夠爆棚,要玩就玩更大的,我拿出「巴霍巴利王」第一集電影原聲帶來聽。從第一首開始,我就被這套前后級那驚人的解析力與層次感迷住了,那種感覺就好像把一切人工雜質、迷霧通通從音場中濾除,只剩下原本的樂器與人聲。此外,音樂中的低頻就好像去油的東坡肉,低頻震撼依然,低頻能量也是那么強,鼓聲也是那么有勁,但卻變得比較清爽,沒有那么油膩,沒有那么混濁。還有,這套前后級把樂器、人聲、合唱的定位變得很清晰,很確定,龐大音場的氣勢感沒有減損,每樣樂器的形體都很浮凸。如此的層次感、定位感、解析力絕對要在數倍于它們價格的擴大機才聽得到,難怪Cambridge Audio一直強調Edge W后級的音樂訊號只經過14個元件而已,音樂訊號路徑越短,經過的元件越少,受到的污染也就越低,這是顛撲不破的硬道理。

再來聽香港音響技術2018年高級視聽展那張CD的「見龍卸甲」,這首曲子一開始就是神秘的西藏喇嘛低頻吟唱效果,接著就是強勁的打擊樂器。Edge NQ、Edge W的低頻沒有多馀的肥肉,而沖擊性則很強,聲音既強又干凈清爽,反應快,完全不會拖泥帶水,打擊樂器的尾音聽得清清楚楚,錄音加上去的人工空間感特別大。假若您喜歡的是摻了很多油的低頻,Edge NQ、Edge W并不是您的菜,如果您懂得欣賞原味等級的低頻,我相信您就會喜歡上這套前、后級的低頻表現。

又真又美

聽過爆棚的,來些優雅又難以表現的,我聽李泰祥那張「自彼次遇到你」。我不得不說,我又被驚到了。這張CD我很熟悉,也愛聽,可是當我用Edge NQ、Edge W播放時,卻有一種新鮮的感覺。我必須說,EdgeNQ、Edge W所呈現的人聲、樂器形體與線條都沒有我平常聽那么大那么厚,但我的大腦卻直覺的告訴我這樣更像真的,而且聽起來聲音更純。說真的,一開始時我的感性還是在抗拒這種聽感,但是聽過幾首曲子之后,我卻不知不覺地放棄抗拒,全然擁抱Edge NQ、Edge W所唱出那種又中性又純美的聲音,那是軟硬適中、不尖不澀,清爽甜美的聲音。更棒的是,整張唱片中飆高音的男高音、女高音嗓音聽起來都那么美,不會尖銳,不會刺耳。以一部Edge NQ加上一部Edge W的價格,能夠把這張唱片唱得那么入心,已經值了,不必再說其他。

請起立致敬

聽過Cambridge Audio Edge NQ前級、Edge W后級之后,我誠心誠意的向這個50年老品牌致上最高敬意。在一般人心目中,Cambridge Audio只是個平價品牌而已,然而他們卻在50周年時發下宏愿,要不計成本做出一套絕不妥協的擴大機產品。如果這套前、后級售價超過百萬,我并不會向他們致敬,因為這樣的擴大機并不少。然而,Cambridge Audio一方面真的不計成本去做出他們心目中最好的前級、后級,另一方面卻又把價格賣得那么便宜,這才是讓我真正吃驚、而且致上最高敬意的主因。音響產品不是應該這樣,大家才買得起嗎?我認為負責研發這套擴大機的九位工程師與Cambridge Audio主其事者都是英雄,工程師負責做出好聲,而主其事者決定以這么便宜的價格上市,如果有更多音響廠家效法Cambridge Audio的做法,還怕Hi End音響業會越來越蕭條嗎?請起立,向Cambridge AudioEdge NQ前級、Edge W后級致敬。

參考軟體

蘇芮新推出的「感動我」,二張一套,您可以買CD版,也可以買黑膠版,二者都很好。內中的曲子是蘇芮親自選出的,每首都好聽,而且錄音效果也都有相當好的水淮。

焦點

1前級功能強,可說是目前最新世代的前級,您想要的都有了。

2前級耳擴不是聊備一格,而是真的高水淮耳擴。

3后級音樂訊號路徑上只有14個元件,聲音最純,污染最低。

4整體聲音清爽、透明、甜潤、高解析。

建議

不要搭配低頻量感不足的喇叭,不要在硬調空間使用。

Cambridge Audio Edge NQ
產品類型 串流前級
推出時間 2018年
可播放類型 串流、網路電臺、USB DAC、
Chromecast、電視ARC
THD DAC小于0.0008%
類比線路小于0.0008%
訊噪比 >103dB
USB最高規格 32/384、DSD256
外觀尺寸
(WHD) 120×460×405mm
重量 10.2公斤

Cambridge Audio Edge W
產品類型 晶體立體后級
推出時間 2018年
每聲道輸出功率 100瓦(8歐姆)、200瓦(4
歐姆)
頻寬 3Hz-80kHz(-1dB)
THD 小于0.002%(1kHz額定功率)
訊噪比 高于113dB(滿功率輸出)
外觀尺寸 150×460×405mm
重量 23.6公斤
英國劍橋 Edge NQ,英國劍橋NQ+Edge W,Cambridge Audio Edge NQ,Cambridge Audio Edge W,HIFI前級,HIFI后級
? 欧美熟juliaann厨房_老男人久久青草av高清_国产在线98视频播放_欧美黑吊粗大猛烈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