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Tannoy Arden 同軸15寸 復古監聽落地箱:有一種經典的味道
2019/9/6 11:30:11
|
最近,岳母大人親手將她年輕時穿過的一套侗家民族服裝交給了我太太。雖然這套衣服很老舊,可是在當年都是純手工制作的,而且大部分的原材料都來自自家山上棉花樹,的確是得來不易。所以太太對它愛護有加,對損壞的部分進行細心的修復。而當她穿在身上時,總有一種別有一番的感覺。但在我眼里,對于從小就在大城市長大的侗家太太來說,這套衣服對她來講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
說到傳承,在發燒音響領域里面并不少見,特別是那些歷史悠久的音響品牌,他們會將已停產且有代表意義的器材重新復刻并推出。例如,馬蘭士Model 7+9、麥景圖MC275、國都QC24/II40等經典器材都推出復刻版。對于這些復刻版器材,廠家都會盡可能地還原當年的外形、線路設計、零件以及聲音。盡管復刻器材屬于“復制舊物”,跟前者修復衣服的“舊物翻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但目的是使輝煌或者經典能夠傳承下去。
最近,老牌音響廠Tannoy推出復刻版的Legacy系列音箱,型號分別是Arden、Cheviot和Eaton,我這次試聽的是旗艦型號Arden。老一代的Legacy系列在70年代推出,當年Legacy系列的賣點就是使用Tannoy HPD(High Powered Dual)系列的單元,是當年Tannoy最后一個使用這種單元的系列產品,而HPD單元所使用的磁體正是Tannoy著名的Alnico磁體,這就是Tannoy復刻Legacy系列的原因所在。
試聽Arden當年采用全套意大利Norman器材搭配,音箱擺位幾乎與后墻貼近
HPD系列單元是1974年~1980年之間的產物。作為80后的我,我沒機會接觸過當年的HPD系列單元,也沒見過老Arden的實物,自然也沒聽過老Arden的聲音。但強大的互聯網還是讓我找到了一些資料。HPD單元相比起更早期的同軸單元而言,懸邊改用了泡沫邊,加大了低頻振膜的沖程,使得動態范圍更大,能夠重播出能量更豐富的低頻,而且HPD系列單元的低頻延伸最大可以重播到20Hz。與此同時,紙盆背部加裝了加強結構,提高單元的功率承載能力,只是振膜的重量有所增加,靈敏度相比以前的單元會稍稍降低一點。Tannoy在當時設計出HPD單元,最主要的目的是迎合晶體管功放輸出功率大的特性。
對于復刻版的Legacy系列音箱,畢竟事隔多年后重新推出,現在就是現在,過去就是過去,Tannoy不可能找回當年的技術人員來復原HPD單元。Tannoy要做的是在HPD技術的基礎上再按照現代的生產水平、材料和聲音測量技術來重新制作一只性能符合現代要求的新版本HPD同軸單元。例如,低音部分的振膜依舊采用紙盆,保證低音振膜的輕質,但懸邊從以前的泡沫邊改成橡膠邊,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為了提高耐用性而使用的,而且橡膠邊本身有很好的彈性和韌性,這樣可以在柔韌性和耐用性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點。高音部分則使用了經典的郁金香波導管設計。這種設計最早期出現在1989年,用來提高高音的靈敏度,還能讓高頻的指向性更強,這主要是為了滿足錄音棚監聽工作需要大聲壓輸出和以直達聲為主的要求。例如,90年代推出的System 系列錄音棚監聽音箱就采用這種設計,新款的貴族系列也使用了這種波導器。
低音部分的懸邊使用了橡膠邊,提高單元的耐用性
接線端子采用WBT的產品
新的Legacy Arden音箱不僅重新設計了喇叭單元,箱體方面也同樣會根據現代的要求而重新改良。其一,箱體的內部強化結構會做得更好,讓箱體更堅固,箱體底部也增加腳錐,可減少箱體共振。其二,前障板下方的三個倒相孔,老款的Arden使用的是紙質制作而成的倒相孔,比較簡陋,而復刻版則采用ABS一體成型的。還有,接線端子用上了漂亮又發燒且牌子夠響亮的WBT產品,內部連線用上了發燒線材,分頻器也將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分開。
當然,除了這些會影響聲音重播的因素之外,顏值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畢竟現在買音響的人都很在乎顏值,除了要好聽,放在家里也需要好看才行啊。如果100%還原當年那個呆呆的、黑乎乎的Arden,我估計沒有多少人會看上它。所以新版本的Arden,它的同軸單元外邊框,和高音調節面板上面都使用了金色外表,一個深色的箱體配上金色做點綴,這樣看起來能夠讓這個本身不太高調的外形增加幾分華麗的特質。不過,盡管做了那么多的改變,復刻版Arden的箱體尺寸、內部容積以及那個復古的外形風格基本上都能按照老一代的Arden那樣保留下來。
此外,Arden的箱體有一個特點,它的前障板很寬,但箱體深度較淺(包括貴族系列),這種音箱的設計就是Tannoy典型的Sound Field理念,目的就是讓用家將音箱進行貼墻擺放。所以,有幸成為復刻版Arden的玩家不妨參考這種擺位方式。
前障板還提供了“高音量感”和“高頻衰減”兩個調整
前障板下方是三個倒相孔,這整個導向管都采用ABS一體成型制造而成
Tannoy這種大口徑的同軸音箱給我的印象就是容易驅動,還有寬松大氣的聲音,那是因為我認識的燒友里面就有人用皇家西敏寺和GRF(老版本),他們都喜歡用小功率的甲類晶體管機或者膽機來搭配,出來的聲音是很寬松和飽滿的。對于這對靈敏度高達93dB的Arden來說,同樣可以參考皇家西敏寺和GRF的方法來搭配,而我相信,一臺300B膽機也能夠讓Arden唱得相當歡快了。那么Arden會有那種寬松飽滿的感覺嗎?答案是非常非??隙ǖ?!畢竟是15英寸的低音單元啊,而且外加三個導相孔,只要低音振膜輕輕一動就能產生能量極其豐富的低頻,而且大口徑低音的低頻想不寬松都難……對于一對有著寬松且低頻能量充沛的音箱來說,播放什么音樂最合適呢?對于我個人來說,管風琴錄音最能表現出大口徑低音單元的優勢,就好像重播Charles Munch指揮Poulenc的作品《Concerto for Organ,Strings and Timpani》,管風琴的聲音一出來,Arden的低頻豐富程度可以將我團團包圍,整個房間瞬間充滿了豐滿又帶有輕松感的低頻,那種感覺真的好舒服。除了管風琴的錄音,還有什么錄音能讓這個15英寸同軸單元的Arden展示它的優勢呢?答案是鋼琴!而且最好是貝森朵夫的鋼琴錄音。就像重播維多利亞*普斯特尼高娃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里面,唯有大口徑低音單元才能真正感受到貝森朵夫鋼琴那種雄壯渾厚的聲音,唯有大口徑低音才能讓我感受到一臺龐大的鋼琴呈現在眼前的感覺。那么,除了管風琴和鋼琴,還有什么類型的音樂能展現出Arden的優勢呢?一,交響樂;二,爵士樂。對于交響樂,大口徑低音單元在重播交響樂的時候能有能好的氣勢和場面,尤其是重播到樂章的高潮部分最能感受到它的真正威力。對于爵士樂,通過大口徑低音單元才能感受到那種輕松自然的音樂氣氛??傊?,大口徑低音單元的優勢真的很多很多,有待大家親身感受,而當你擁有一對Arden之后,你或許會覺得當重播音樂的時候就是這樣自信。
Tannoy的Legacy復刻版有三款型號,分別是Arden、Cheviot和Eaton
剛剛說過Arden的低頻,現在來說說Arden的中頻。Arden的中頻就好像它的低頻一樣豐滿渾厚,要知道像Arden這類采用15英寸兩分頻同軸單元的音箱是一個非常變態的設計,1.3英寸的高音單元與15英寸的低音單元之間沒有中音單元的情況下而直接銜接,那是難度非常高的事情。這樣的設計使得絕大部分的中頻信息都必須通過那個15英寸口徑的低頻單元發出,而還原渾厚豐滿的中頻簡直就是easy job了!至于很多發燒友說Tannoy的人聲很毒,一聽難忘,就是這個原因了。要說Arden的中頻,那可不是一般的音箱所能達到的。特別是聽人聲的時候,Arden的中頻真的非常飽滿,人聲變得很突出,而且聲音結像也會變得龐大,定位更是精準無比。當Chet baker的《My Valetine》響起時,Chet Baker的人聲非常的溫暖而有肉感,而且還能聽到Chet baker在演唱過程中用鼻子哼歌的聲音,這是我以前從來沒聽到的效果;巴伐洛蒂演唱的《我的太陽》,Arden并不是著重于表現出巴伐洛蒂那種強烈的聲音穿透力,不是著重于表達熱情澎湃的感覺,只是那種渾厚而又舒適的人聲,聽起來的確別有一番風味。在器樂方面,播放DECCA的《豎琴協奏曲》,豎琴的聲音不僅飽滿,結像不僅龐大,而且琴弦震動的余韻也非常豐富。而重播里奇演繹的《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的時候,小提琴的聲音更是嚇人,Arden豐滿的中頻充分地突出了小提琴的琴腔共鳴聲音。
高音部分依舊采用Tannoy著名的郁金香波導器
這是老一代的Arden音箱,相比起復刻版的Arden,因為時代的審美觀關系,復刻版的確顯得華麗多了
對于Arden的高頻段,說起來還有一段小插曲。我認識的幾個發燒友也聽過Arden,他們對Arden的中頻和低頻并沒有太多的異議,因為Arden的中頻和低頻的豐滿程度超過了他們的預期??墒歉哳l部分就會產生太多的異議,有人說偏亮,也有人覺得偏暗。究竟是偏亮還是偏暗?那是個人習慣問題罷了。但以我個人看法而言,Arden本身帶有高頻調節功能的,在它的前障板下方提供“高頻量感”和“高頻衰減”兩個調整,用來控制高頻的音色,所以它本身沒有所謂的偏亮和偏暗的問題,是亮還是暗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調節。但如果從使用方面來考慮,這需要視乎聆聽距離來調整,倘若聆聽距離比較近,那么需要對高頻進行衰減,越近衰減量越大,相反,如果聆聽距離較遠的話,那么衰減量越少,甚至可以不衰減。以我當天試聽而言,我與兩只音箱的距離大概有3米多不到4米的樣子。這個距離如果將高音調成平直的話,高頻的確會有點亮了,聽起來會有硬的感覺。所以最終我將高頻衰減3dB之后,高頻變得順滑和耐聽了。聽謝林演繹的《克萊斯勒小品》時,小提琴在高把位的聲音已經不會顯得尖銳和硬朗;卡拉揚指揮的《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樂》(80年代版本)里面的銅管樂也就不會有沖著耳朵來的感覺了。
總結:
我沒聽過老版本的Arden,沒辦法知道復刻版Arden與它之間的聲音區別。然而,我聽了復刻版Arden的聲音之后,我覺得Tannoy在調音的時候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會刻意地調出一種經典的聲音味道。何謂經典的聲音味道?那就是非常飽滿、非常溫暖的中頻和低頻,尤其是中頻部分,Arden的中頻聲音真的很厚、很豐滿,完全可以用濃郁來形容。而Arden的低頻是一種寬松和自然的低頻,量感很足,不是那種帶有刺激性的沖擊力,聽起來是很舒服的。與此同時,Arden的動態是相當溫和的,并沒有那種瘋狂的感覺,并不是夸張的高低頻延伸,反應速度也是不徐不疾的。這種聲音風格,就好像聽以前老的英國音箱那樣的感覺。
使用單元:15英寸橡膠邊紙盆低音單元、1.3英寸鎂合金振膜高音單元
頻率響應:35Hz-30kHz(+/-6dB)
推薦放大器輸出功率:20-300W
連續承受功率:150W
峰值承受功率:600W
靈敏度:93dB
阻抗:8歐姆
分頻點:1.1kHz
尺寸(H×W×D):910×620×362mm/只
重量:41kg/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