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擁有它——Berkeley Audio Design 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解碼器
2022/6/13 16:36:47
|
在Hi-End解碼器市場上,強敵環伺,dCS、Esoteric、MSB、emm Labs、Soulution、Orpheus、Wiess……各領風騷,誰也不敢拍胸脯說自己是第一。但試用過美國Berkeley Audio Design推出的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解碼器后,心中突然有股沖動,把它留下好嗎?
在上個世紀末,美國Pacific Microsonics開發的HDCD格式,與SACD一起競爭高清數字音樂的霸主地位。由于各種原因SACD最終勝出,不過Pacific Microsonics生產的Model One和Model Two兩款DAC與ADC時至今日仍然被認為是音質最出色的專業級器材。Berkeley Audio Design由Michael Pflaumer和Michael Ritter共同創辦,Michael Pflaumer負責所有數字算法,Michael Ritter專長為模擬電路。在開發Model One和Model Two過程中,他們發現數字音樂也可以非常細膩、輕松和真實,尤其是透過Model Two以24Bit/176.4kHz和192kHz格式所做的錄音。這種聲音極其自然,與現場聆聽樂器演奏幾乎沒有差異,所以他們推出Alpha DAC,目的就是讓原本只限于專業領域的音響走出錄音室,進入發燒友的寵愛名單。
獨立一箱的Alpha USB界面轉換,在《Computer Audiophile》雜志榮登榜首獲得110最高分,號稱數字輸出要勝過dCS Scarlatti轉盤,也打敗dCS U-Clock與瑞士Soulution 590等高價界面轉換器
HDCD格式是Keith O.Johnson及Michael Pflaumer二人共同發明的,雖然在1980年代后期就已經發展出這個格式,可是真正運用HDCD處理的商業發行CD唱片,一直到1995年才上市。HDCD編碼真的能讓聲音效果提升不少,但解碼器必須內建HDCD解碼(需要授權增加成本),這讓HDCD僅僅留存于Hi-End音響圈而無法大量普及。Keith O.Johnson是非常有名的錄音師,他錄制的RR唱片音效絕佳,搭著他的順風車,RR的CD唱片一直用HDCD處理,讓這格式勉強保存下來。2000年HDCD專利權被微軟Microsoft收購,后來微軟悄悄在自家的Windows Media Player(簡稱WMP)上內建HDCD解碼算法(Version 9以后),家里計算機只要符合:
①打開24Bit音效設定
②聲卡支援24Bit處理
③播放的是真正HDCD唱片
采用6061-T6整塊鋁坯以CNC挖出底盤,具有出色的強度和耐腐蝕性,整個機殼非常堅固,可以很好抑制內部和外部振動
達標就可以享受到HDCD的完整音質。用WMP11或WMP12播放HDCD唱片,再抓軌記錄,就能發現CD有效Bit深度是16Bit,而HDCD則是20Bit,多出4個Bit的資料。我們知道取樣頻率決定聲音頻寬,Bit深度則決定動態,多了4個Bit讓動態上限由原本的96dB拉到將近120dB(理論值)左右。從波形圖來看,峰值部分CD音軌看起來像經過壓縮處理,HDCD則更自然,瞬間音壓甚至差距將近3dB。為了更好保留峰值,HDCD留下了1個Bit(6dB)的空間,讓錄音師不用擔心電平過荷,所以開啟24Bit音效后,WMP的輸出會降低6dB留給HDCD解碼余裕。動態范圍擴展后,HDCD保留了-100dB的微弱信息,包括錄音設備的噪音、錄音現場的空間細節等,它們對于整體聽感的連續性、密度、質感、空間感等等影響甚巨。但CD格式就16Bit,實在力有未逮,因此HDCD才會想辦法在CDDA用不到的地方藏匿編碼,解碼時再還原為20Bit訊號。除此之外HDCD還動用了Dithering及濾波等等功能,而且很多參數是可以調整的,讓錄音師或混音師依照需求加以控制,完善最后的CD成品。
全鋁遙控器可以控制包括絕對相位、左右平衡等功能
很遺憾的,帶HDCD解碼的CD機沒有了,最后連解碼器也難得一見。Keith O.Johnson除了是HDCD的發明者,RR唱片的老板,他也為一家美國Hi-End音響公司Spectral設計器材。Spectral在1987年推出第一部SDR-1000,號稱是美國首部真正Hi-End的CD機,然后慢吞吞的經過多年的醞釀及設計,千呼萬喚地推出了SDR-4000,最終又改款成SDR-4000SV,這幾年到底有沒有停產都不太清楚。由HDCD發明人打造的CD機,應當能完美挖掘HDCD格式的優點吧。就如當初emm Labs的Ed Meitner(DSD格式的發明人之一)推出自家的SACD轉盤+解碼器般吸引人。Spectral不叫CD Player,而以CD Processor稱呼,自信可見一斑。第一代SDR-4000采用TEAC的VRDS轉盤,到了SDR-4000SV換用CD-ROM,甚至不帶平衡模擬輸出,而采用Analog Devices獨有的多BitΣ-Δ芯片AD1853,也僅支持24Bit/192kHz,實在有點跟不上時代了。難道HDCD真的就此沉寂?
不愧是專業機種,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的同軸輸入只有標準75歐姆阻抗的BNC接頭
不!Berkeley Audio Design帶著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榮耀登場,不說別的,如果要解碼HDCD,它絕對是當今唯一的王者!該公司第一部Alpha DAC于2008年推出,隨后在2014年推出Alpha DAC Reference,多年來,這部機器經歷了數次升級,包括更好的濾波(通過軟件更新),添加了MQA擴展解碼以及其他改進。最新的Series 3則是最大一次升級,包括更換陶瓷電路板,以及極低相位失真時鐘等。不愧是專業產品的做法,Alpha DAC Reference每一代升級都是可以付費進行的,有些需將機器寄回原廠,有些只需軟件操作(如MQA解碼),保證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落伍淘汰。由于每部新產品都要設計師Michael Pflaumer花費幾個小時進行手動校準和聆聽,這就注定了無法大量生產,甚至經常會缺貨幾個月。
Alpha USB界面轉換可連接計算機或數字轉盤的USB接口,轉換成BNC同軸或AES/EBU平衡輸出
雖然沒機會拿上一代的Series 2進行比較,但與手頭上幾部解碼器,包括音樂傳真Musical Fidelity M6Sr、文杰Vibrato NDP、Pureaudio AirDSD Pro等相較,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可以說完全輾壓。它具有更大的動態起伏,節奏上更有躍動感,低音更緊湊、畫面更清晰、層次感更豐富。管弦樂中小鼓突然爆發的能量生動、開放、真實,大音壓下絲毫沒有增加亮度或聽覺疲勞。它簡直是高分辨率和低噪音的完美結合,Alpha DAC巧妙地以一種不易察覺的方式展現出音樂細節,樂器有很高的密度與重量感,音場層次井然有立體感,而音色純凈與空間描繪同樣令人稱贊。播放RR唱片的HDCD示范碟,Alpha DAC深入挖掘最微弱細節的能力營造出龐大的空間感、樂器周圍的空氣流動仿佛可見,小音量時的動態表情清楚保留,有著用大功率后級時那種輕松自若的效果。大音量下Alpha DAC完全沒有張揚和顆粒感,瞬態來得突然而有力,但沒有伴隨強烈沖擊感產生刺激感,因為它背景安靜得一如水晶玻璃或高原上的藍天,所有旋律清晰浮現在二只音箱之間,沒有雜質,沒有遮掩。參考器材由于底噪的關系,聽起來似乎低音缺少了部分細節,這種差異使樂器變得不那么生動和逼真,聲場也不那么寬敞,生成的結像定位較為模糊,樂器和人聲周圍的空氣流動也不那么明顯。
Alpha DAC 特別定制的超高精度恒溫時鐘,能將抖動降至最低
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的大氣堂而皇之聲音,與高輸出電平有關系,平衡輸出端高達6.15V(+18dBu),非平衡也有3.25V(+12dBu),遠遠高于標準的4V/2V,所以它可以當成前級直接驅動后級功放。前級部分絲毫不馬虎,數字音量控制每級0.1dB,左右平衡調整每級0.05dB,音量共60dB范圍,基本上我都把音量放在最大的60dB位置。意外停電時,音量輸出電平會恢復為25dB,開啟后以遙控器重新調整音量即可。操作非常簡單,連接后偵測到數字信號Alpha DAC就會自動鎖定,通過面板按鍵可選擇相位(譬如某些鄧麗君錄音是反相的,調整后人聲樂器結像與定位都更凝聚準確)與輸出電平。面板右邊選擇立體聲、左聲道、右聲道與取樣頻率(最高到48kHz八倍的384kHz)。數字濾波選擇有四種,2.16與2.24模式有最小的相位偏差與預鈴振,切換時高頻部分的延伸與圓潤度會有所改變。廠方建議播放CD時使用預設的1.16或1.24濾波模式,也就是模擬Pacific Microsonics的PMD-100和PMD-200濾波器,我自己更喜歡1.24濾波模式(24代表24Bit)。
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的主機板為陶瓷材質,陶瓷除了具有高絕緣性外,還具有出色的耐熱性,有助于抑制噪音和避免設備發熱,有助于改善音質
用一整塊航空鋁以CNC挖出的機殼絕對是重量級的,具有優異的電氣、機械噪聲隔離效果,也有極高的穩定性,這都是Reference Series 3聲音真實的秘訣之一。頂板的希臘字母Alpha陽極氧化成黑色,與底盤的天然鋁顏色形成對比,非常漂亮。除了重裝甲機殼隔離、電源獨立屏蔽之外,Reference Series 3還使用了陶瓷電路板材料。普通PCB是由銅箔和基板粘合而成,基板材質大多數為玻璃纖維(FR-4),酚醛樹脂(FR-3)等材質,加工過程中受熱應力、化學因素、生產工藝不當等原因影響,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翹曲與干擾。陶瓷基板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電子等產品上,最大優點和是載流量大,100A電流連續通過1mm/0.3mm厚銅體,溫升約17℃;100A電流連續通過2mm/0.3mm厚銅體,溫升僅5℃左右;有更好的散熱性能,低熱膨脹系數與絕緣性好,并且耐壓高,可靠性高性能穩定。缺點是易碎,無法制造大面積的電路板,而且價格昂貴,中低端產品根本不可能使用。
解碼器的核心是DAC芯片,Berkeley Audio從未公布他們使用哪家公司的芯片,只說是多BitΣ-Δ技術。RR唱片錄音師Keith O.Johnson也為Spectral設計音響器材,CD機中使用Analog Devices解碼芯片,所以我猜測Alpha DAC也是一樣。但Berkeley Audio說他們只使用DAC內核,關閉了芯片內置的所有其他功能,沒有數字濾波,沒有升頻處理,這些功能由自己編寫軟件在外部DSP中實現。因為在芯片中除了D→A轉換外沒有其他處理,所以基板上的電流反彈最小化,從而大大提高了轉換精度,這種方式結果要優于使用復雜的FPGA設計。
內部每塊線路板分離獨立,電源部分隔離屏蔽,并采取了各種措施防止模塊之間的干擾。Alpha DAC從未公布所使用的DAC解碼芯片,猜測是比較少見的Analog-Devices芯片,因為Spectral的CD機也用ADI芯片,但Berkeley Audio說他們只用了解碼的核心部分,其余如接收、數字濾波等都是自己開發
至于DSD解碼,Alpha DAC另有創見,它不支持DoP或所謂的DSD原生解碼。其實DSD解碼技術很多年前已經存在,在CS4398,DSD179x時DAC內部就有一個Pure DSD通道,這并不是什么新的技術。但是前幾年的數播并沒有支持DSD,即使有支持DSD,也沒有利用起它的原生DSD通道,其實仍然在DAC內部把DSD轉成PCM再解碼。SACD的取樣頻率為2.8224MHz的頻率,而DoP傳送的頻率是176.4kHz,加上實際有效的數據16Bit(共24Bit,但高8Bit是DoP的標志信息),176.4kHz x16=2.8224MHz,理論上完全一樣,但聽感上DSD解碼的聲音比較圓滑流暢,而PCM解碼的動態較大。Berkeley Audio認為將DSD從一位轉換為多位與解碼在一塊芯片上同時進行,這是最糟糕的方式。所以他們用單獨的DSP處理器,自己的算法執行多Bit轉換,在送到DAC芯片解碼,這樣不但提高了精度也降低了噪聲。廠方也建議,如果是在計算機播放音樂,不妨用JRiver Media Center等軟件提前將DSD轉換為176.4 kHz/24Bit的AIFF或WAV文件,再交給Alpha DAC解碼,這樣可以有更好的效果。
與主板完全隔離的線性電源,配備了兩個大型EI變壓器分別為數字與模擬供電,可實現低噪聲和低失真的電源
播放HDCD編碼的光盤(或RR唱片的HRx高清音樂文件),面板的HDCD燈會點亮;播放MQA光盤面板沒有指示燈,但屏幕會顯示MQA字樣(過于簡陋差點看不懂)與展開后的取樣頻率。由于BNC同軸與AES/EBU平衡界面的限制,最多只能傳送24Bit/192kHz的數字信號,所以Alpha DAC是無法對應更高格式解碼的。有一次和錄音師Leo馮偉國聊天,他說最好聽的高清數字格式是24Bit/192kHz,24Bit/384kHz等高清格式太過清晰,細節太多,反而有“數碼味”的感覺,Berkeley Audio不用任何升頻技術,大概專家所見略同。同時,Alpha DAC沒有USB或以太網連接(固件升級無法連網,需先刻錄到CD再進行),因為這樣做會將解碼器的接地連接到計算機或音樂服務器的接地,無法完全隔絕RF噪聲,而噪聲隔離是Berkeley Audio設計者一直強調的重點。為此,他們設計了分體的Alpha USB界面轉換器,可以把USB輸入轉換成BNC同軸與AES/EBU平衡輸出。
Alpha USB裝在一個較小的鐵殼機箱中,面板只有一個指示燈,連接到USB后呈現綠色,與Alpha DAC一樣都沒有電源開關長保持通電狀態,以實現最佳性能。Berkeley Audio使用BNC同軸是因為它是S/PDIF的75歐姆標準,一般RCA接頭為50歐姆,BNC更加穩定。如果連接計算機,運行Snow Leopard或更高版本作業系統的蘋果計算機可自動連接Alpha USB,Windows用戶需要安裝驅動程序軟件。USB原為連接計算機外圍設備而設計,現在卻成為發燒音響的高清音樂文件或DSD文件傳輸通用標準,雖然最新的USB 3.1 Gen2可達到最高10Gbps的理論速度,比USB 2.0的480Mbps最高理論速度的20倍,但對發燒音響沒什么幫助。USB接腳中包括傳輸5V的電壓,而且USB的數據包格式和早期互聯網數據包格式非常相似,數據被分開離散再打包傳輸,這與S/ PDIF的連續比特流數字音頻格式有著明顯不同。所以即使我們用過萬元的USB線連Alpha USB與Aurender W20之類的高端播放器,USB先天的問題依然存在。
這部DAC可以解碼HDCD,有四組數字濾波器可供選擇,包括模擬Pacific Microsonics的PMD-100和PMD-200濾波器
Alpha USB的做法是把污染的USB電路徹底隔離開來, USB輸入插孔安裝在塑料插件上與機箱隔開,以防止電容之間的噪聲耦合。獨立的線性電源為時鐘和數字音頻輸出分別供電,異步接收表示Alpha USB的輸出不會利用計算機或播放器的時鐘。Alpha USB內置二組超低相位噪聲振蕩器,一個用于44.1kHz系列取樣頻率(44.1kHz,88.2kHz和176.4kHz),另一個用于48kHz系列(48kHz,96kHz,192kHz)。原廠建議,使用Alpha USB時不應把它放置在解碼器的頂部,最少要距離0.5米并遠離其他模擬信號的音響線,以物理隔離“骯臟吵雜的” USB線。條件限制我無法對Alpha USB單獨測試,國外的報告拿它與計算機中的Lynx AES16專業聲卡AES / EBU輸出進行比較,播放RR唱片176.4kHz / 24Bit的HRx高清文件,認為Alpha USB可以更高的分辨率和音樂表情。尤其是空間感和舞臺的自然感,它帶來更深邃的舞臺感,音場比較后退,后排樂器的輪廓刻畫更明顯。低音有明確的細節,各種樂器變得更清晰;高音則更生動活潑,密度與細膩質感同時提升。最后,Alpha USB在爆棚高潮樂段有更好的輕松感,在復雜的交響樂中旋律響起更加優雅,整體聲音平滑順暢無礙。
Alpha DAC主要供錄音室使用,是許多錄音室的標配器材,Pacific Microsonics專業HDCD解碼器Model 2以其出色的音質而聞名,這部機器就是在Model 2基礎上發展而來
試聽時我主要連接EMT 986R廣播級CD機(以AES/EBU連接),另外搭配文杰Vibrato NMT數字播放器(以USB連接Alpha USB),后者需要多一條電源線與平衡數碼線,雖然是額外開銷,以聲論價還是值得的。EMT 986R本身可以播放移動硬盤中的WAV文件,聲音表現準確嚴謹和務實,高中音三段平衡無任何的突出,低頻彈跳力極佳張力收放自如,聲場的層次與樂器的定位都非常好,但偏向理性少了一點親密感與感染力。文杰Vibrato NMT數字播放器與配套的NDP解碼前級同樣以USB連接,音色通清開揚明亮,音質爽脆紋理縝密,細微動態與控制力極佳,二端延伸平坦率直,也是接近監聽風格的產品。
雖然HDCD在商業發展上輸給后來的SACD,但美國RR唱片至今仍在CD光盤上加入HDCD編碼,有了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解碼器后,播放RR的CD就能獲得20Bit的更大動態效果
連接Berkeley Audio Design Alpha DAC Reference Series 3解碼器后,二套參考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EMT 986R CD機,可以說是質的飛越。仍然以RR唱片的示范碟來說,Alpha DAC不但有著180英寸大屏幕的寬闊開揚感,聲音的透明度、純凈度與與細節表現能力,幾乎少有敵手,關鍵是它非常自然生動,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超低噪音的好處隨處可聞,第二軌Arthur Wills《The Vikings》由達拉斯管樂團演奏,鋪天蓋地而來的管風琴聲足以令人感到震驚,Alpha DAC還描繪出一個巨大的音樂廳空間,舞臺上樂團排列歷歷在目,寬闊、深邃、高大且充滿氛圍,所有細節加在一起構成了真實現場表演的效果。第八軌《Dooji Wooji》與第九軌Artie Shaw的豎笛協奏,爵士樂的節奏鮮明躍動,Reference 3擁有強大結實的低音,瞬間迸發的能量飽滿充沛,你幾乎會不由自主地踩腳和敲鼓。這是一種引人入勝的聲音,讓人為之沉醉。
和參考機比較,Alpha DAC有更接近現場演奏的臨場感,而不是單純欣賞罐頭音樂,它的動態也更接近真實樂器。有些器材同樣分析力強大,但是聽起來干燥、無味,缺少氣定神閑的輕松感,也刻畫不出準確龐大的空間效果。過去我一直認為,透過多聲道系統更容易分辨出不同音樂廳之間演奏效果的差異,現在透過Alpha DAC,居然也能體會到辛辛納提交響樂廳與達拉斯Meyerson交響樂中心的種種不同,它帶我們坐在音樂廳最佳位置,聽到明確的舞臺空間感,有著遼闊深邃的音場,毫無壓縮的動態起伏、以及綿密細致的絕佳質感!要命的是Alpha DAC不像某些專業器材比較陽剛硬朗,它可以很精致細膩,可以很柔和溫暖,也可以很活潑快速,真叫人怎能不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