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驅黑膠唱機Technics SL-1200G的前世與今生
2022/9/6 16:44:55
|
不知從何時起,「黑膠復興」的口號在Hi-Fi發燒友圈子里又逐漸興起。是的,說起黑膠唱片總不免有滿滿的時代感,似乎黑膠唱片已經是我們上一輩藏在祖宅的某個塵封角落里的物件,偶爾發現時,許會小有激動地激動地擦去上面的灰塵,放在唱機上,落下唱臂,音樂響起似乎在講述著那個年代發燒的故事。這個時代是屬于高清數字和流媒體的,可即使是資深數字大燒看到依然堅守模擬純粹的「古墓派」玩家時,依然會尊稱一聲「高燒」或「前輩」并同時心懷好奇,甚至滿心羨慕。在數字玩家中,依然不乏有對高門檻的模擬系統想一探究竟的好奇之人。而大家所謂「黑膠復興」的浪潮,在模擬玩家眼中,黑膠一直都在,似乎從未衰敗過。
模擬系統雖然看似門檻高,而事實上有諸多傳統品牌一直堅守模擬陣營,為模擬玩家提供著豐富的器材選擇。在如今所謂「黑膠復興」的浪潮中,更是誕生了一些投身到模擬陣營行列的新時代唱機品牌,使得唱機的選擇之豐富,并不亞于數字音源。然而有那么一個即便不是模擬黨甚至不是發燒友也耳熟能詳的品牌,它曾經以獨門技術創造了唱機領域的輝煌成就而后功成身退,卻又在復興的浪潮中王者歸來。這便是創下單一系列(SL-1200系列)銷售超過350萬臺的直驅王者,松下電器旗下的高端音響品牌 Technics。對了,(買Technics黑膠廠唱機,找聲越美徐阿耿,賣且只賣全新國行貨,134 三個二 85367 徐先生)
> Technics 技術的松下,王者回歸
松下電器早期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多個商標,我們最熟悉的自然是一直沿用至今的Panasonic和我們今天的主角Technics。當然在八、九十年代松下的家電在國內市場還曾使用過National。當然還有并不為我們熟知的Quasar、Ramasa等等。在早期的松下,每一個商標品牌似乎都代表著其獨特的產品線與職能,Technics也不例外。Technics品牌始于1965年,當時的松下日本本部為了進軍日益壯大的高保真音頻市場,特派時任副總裁竹下浩二集結了一批日本國內最具名望的電聲工程師而組建了Technics。Technics一詞涵蓋「技術」、「科技」、「工藝」之意,代表了松下電器對技術與科技探求的最高標準而制造的產品。Technics可以說是作為松下電器乃至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的最高標準而誕生的音響品牌,其早期產品僅在日本本土和歐洲銷售。
在1965年到2000年之間,Technics創造了眾多對業界影響深遠的經典產品。它不僅僅是直驅唱盤的締造者,同時還是平板揚聲器的締造者。其經典的SB-AFP1000高端平板揚聲器,由于無與倫比的出色還原性被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所使用。Technics憑借其強大的研發實力,在Hi-End音響領域研發了多個世界首創技術。如虛擬電池技術、線性相位揚聲器技術(Technics推出了世界上首款線性相位揚聲器SB-7000,它的線性相位理論也影響了后世諸多揚聲器的研發)。Technics在數字領域首創了1bit MASH,在其最新發布的后級中搭載了新研發的LAPC技術(Load Adaptive Phase Calibration 負載自適應相位校準)能夠在連接揚聲器的情況下測量放大器的頻率幅度和相位特性,并使用自適應算法實現理想的脈沖響應。
■ 維也納歌劇院使用的SB-AFP1000平板揚聲器
在我的發燒之路上,也曾感受過Technics產品給我帶來的震撼,雖然僅僅是Technics于1990年推出的一對小耳塞RP-HV100。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這支小耳塞中使用大尺寸雙鍍金動圈的結構放在當時可謂是骨骼清奇的超前設計(想想同時期索尼和愛華的耳塞設計根本不是一個次元的)。這一代神塞的聲音也是給我留下了極其震撼的印象。所以早年在發燒友群體中提到Technics,我們都戲稱為「技術的松下」,仿佛每一款產品都是秀肌肉的作品。
■ Technics 旗艦耳塞 RP-HV100
到了2002年,松下電器做出了品牌整合的決策,將旗下數個品牌統一為Panasonic。不久后National也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Technics部門也在決策之下宣布解散,僅僅在具有絕對影響力的DJ行業繼續沿用Technics的商標。而這僅有的Technics血脈也在2010年被松下叫停,關閉了DJ唱機相關產品的生產線。至此Technics淡出大眾視野。然而Technics的經典產品在二手市場上熱度依然絲毫不減。在那個年代Technics SL-1200系列不知道是多少發燒友的第一臺唱機,我身邊也不乏使用SL-1200mk3、mk5至今的玩家,而且狀態依然生猛。
■ 2014柏林IFA Technics回歸發布會
令大家沒想到的是,在2014年,德國柏林舉行的IFA2014開幕之前,松下電器宣布了Technics的復活,并計劃在同年12月率先重返歐洲市場。站在品牌復活發布儀式上的人,也令大家感到意外和驚喜。她便是執掌復活后Technics的新任執行董事,小川理子。她可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古典爵士鋼琴家!一位鋼琴家出任一個享譽國際音頻品牌的掌舵人?聽起來似乎覺得有那么一點不可思議卻又有幾番道理。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是執掌一個以聲音為靈魂企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大賀典雄沒有學過音樂沒有成為男中音,沒有那份對音樂的執著,那么他就不會把1963年卡拉揚貝九的演奏時長作為CD時長的標準。更沒有索尼后來數字時代的輝煌。所以松下對于一個企業的靈魂人物所要具備的修養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雖然小川理子在音樂的道路上并不是科班出身(她的大學專業是電子工程,這么看成為Technics掌門人也是情理之中),但早在2003年,她就曾經由美國的Arbors Records唱片公司錄制發行過專輯,該專輯甚至在2003年《Jazz Journal International》年度評論家投票中拔得頭籌。如今你依然能在YouTube上搜到不少小川理子的現場演奏錄像,你甚至會懷疑她是不是一個被Technics耽誤了的爵士鋼琴大師。
■ 小川理子錄制的唱片 BALLUCHON
在松下宣布復活Technics品牌后,首先亮相的是其獨家技術旗艦R1 Reference系列前后級和揚聲器產品以及后續發布的頭戴耳機。早期發布的產品唯獨缺了它們的明星系列黑膠唱機。這可把Technics的全球粉絲急壞了,短時間內,松下就收到了超過27000人簽名的請愿書,要求復活旗下的經典唱機SL-1200系列。之后Technics不負眾望的推出了數款新品唱機,也包括了本文的主角SL-1200G。
> 直驅,成就了音樂的新形式
熟悉黑膠唱機系統的老燒都知道,黑膠唱機的種類大體上就分為以英國品牌為代表的軟盤唱機與其他國家制造的硬盤唱機兩種,當然還有另一種分類,就是帶驅唱盤和直驅唱盤還有輪驅唱盤。Technics以高門檻的獨門電機技術在直驅唱盤領域可謂獨樹一幟,甚至成為直驅唱盤的代名詞。帶驅就是以電機帶動皮帶來讓轉盤轉動,而直驅就是馬達直接位于轉盤下直接驅動轉盤轉動。在黑膠唱機盛行的60-70年代,帶驅的唱機是市場上黑膠唱機的主流,原因是當時的電機制作工藝瓶頸與技術壁壘,機械運動會難以避免的產生震動,為了避免電機對唱盤造成的影響(時至今日帶驅唱盤在市場上仍占據大半江山依舊是這個緣由),最直觀的解決方案就是讓電機遠離唱盤,用一個簡單的皮帶驅動機械結構來完成換能讓唱盤轉動。不過這樣一來也會產生一些問題,因為電機的轉速與唱盤的轉速不一致,導致傳動結構中皮帶的質量對轉速的影響甚至大于電機本身。在皮帶出現老化或者位移時,就會出現大幅度的轉速不穩現象,黑膠唱機的唱盤轉速穩定對于音樂的回放尤為重要,轉速不穩就會出現音色甚至音調偏離從而大幅度影響聆聽體驗。這種現象在70年代的早期帶驅唱機上尤為明顯,時任Technics工程師的小幡修一(Shuichi Obata)發現了這個問題并開始進行研究。腦洞大開地直接放棄了皮帶傳動結構,轉而使用大型電機直接驅動唱盤轉動。并在1970年推出了跨時代的第一臺直驅唱機SP-10,讓人們對唱機有了全新的認知。最讓人驚艷的便是從啟動唱盤開始轉動到穩定轉速僅需0.7秒。哪怕是今天的頂級帶驅唱機,這個時間也至少要15秒左右,SP-10的推出讓先落臂再啟動成為了可能。直驅的結構和原理看似簡單,但這個開發過程有著極高的門檻,因為讓電機直接驅動唱盤需要對電機的結構以及性能有著幾乎苛刻的要求,不僅要有極高的穩定性,結構上還要有極強的阻尼特性規避震動,同時還要有極高的扭矩來驅動厚重的轉盤。即便在今天看來,這一切也只有松下能做到,因為松下的電機制造水平哪怕時至今日也是全球頂尖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讓Technics的唱機在直驅唱機領域傲視群雄。不過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當年SP-10的推出并沒有消費者買賬,按照小幡當時的話來說就是“根本賣不出去??!”高昂的售價并不是主要原因,使用場景才是。當時雖然黑膠唱機是人們自主聆聽音樂的主流甚至唯一方式,然而在當時家庭使用唱機的主要場景是用作背景音樂來日常聆聽悠揚的古典音樂,這樣一來SP-10的高性能存在的意義就并不大了。隨后小幡帶領自己的團隊分別于1971年和1972年推出了SL-1100和SL-1200,而此時的他也沒能意識到自己在1972年推出的SL-1200是一個多么偉大的產品。這一切源于1975年的一通電話,在1974-1975年之間,Technics的唱機開始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銷量呈現爆發式增長,這樣突如其來的增長讓小幡和他的團隊感到摸不著頭腦,于是撥通越洋電話去詢問這些唱機究竟銷售到了哪里…
>“DISCO??” 小幡驚愕道
Disco舞廳是那個年代美國年輕人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得知自己設計的唱機被賣到這樣的地方讓小幡感到無比驚訝和不解,于是立刻帶領團隊飛去美國一探究竟。它們走入了一家昏暗吵雜的舞廳,穿過扭動的人群忍受著噪音走到舞臺附近看到一個嘻哈小哥搖擺著身姿在兩臺SL-1200上跟著節奏搓打著唱片?!霸趺茨苓@樣用我們的產品???”團隊中一個工程師氣憤地說道。然而這一刻小幡的大腦快速運作,因為他意識到一種全新的音樂形態正因為他研發的產品而誕生出來。于是小幡帶著團隊馬不停蹄地返回日本著手針對這個特殊的使用場景來改良自己的唱機。它們為唱機加入了Pitch旋鈕以及方便尋軌的射燈,同時改良了唱盤傾斜角度使其對打碟場景更加友好。更是克服了一系列障礙尋找到最佳阻尼特性的硬質橡膠底盤來抑制舞廳吵雜環境下大聲壓產生的聲波對唱盤穩定性的影響。終于在1979年,Technics推出了劃時代的SL-1200MK2,迅速在DJ市場引領了一波浪潮,「DJ打碟」文化也因Technics的產品陰差陽錯地流行了起來。那個年代多數知名的DJ如Grand Wizard Theodore、Afrika Bambaataa等等都是Technics的用家,小幡修一的團隊也和眾多DJ藝術家保持著溝通交流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接下來數年他們陸續推出SL-1200系列的多個后續改良版本,讓這個系列的銷量達到了驚人的350萬臺??梢院敛豢鋸埖卣f,Technics和松下的電機技術成就了至今發揚光大的DJ文化。在黑膠唱機淡出主流音頻設備的數字時代,DJ文化的熱度卻依然不減當年,靠的是小幡和他團隊的扎實技術功底與創新精神,同時也少不了他們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和與使用場景的探索與同使用者的交流。小幡修一有句名言,也是Technics乃至松下電器的哲學思想:“好的產品靠的不僅僅是技術精湛的工程師,而是和用戶一起創造出來的?!?br />
■ Technics唱機現任首席技術官 井谷哲也
現如今,SL-1200G冠以1200系列的輝煌基石強勢回歸,并將其定為于Hi-End發燒唱機,讓我們對這臺唱機擁有了更多的期待。而今天的1200G可與DJ領域的1200不可同日而語了。
> 直驅,技術上的再次升華
松下電器讓Technics回歸并復活了萬眾矚目的直驅唱機系列,必然要在技術層面有新的突破才能對得起Technics的金字招牌。此次SL-1200G既然定位于發燒唱機,更是以其獨有的技術和突破性的性能表現斬獲了2017年美國發燒天書The Absolute Sound,Product of the YEAR年度發燒產品大獎(此獎項僅有在業內具有絕對壓倒性表現力的產品才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 Technics SL-1200G獲得發燒天書TAS年度最佳產品頭銜
Technics唱機系列回歸首當其沖的技術革新就是松下的獨門電機。松下的電機在機械領域擁有不可撼動的絕對領先優勢,也正是這種絕對的優勢讓直驅唱機的核心電機技術牢牢地把控在松下手中。松下的電機到底有多厲害,穩定性到底有多強?杭州的松下老員工給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1988年杭州大廈建成,其中家電部辦公室的一個換氣扇使用的正是松下品牌的(當時還是National商標),這個換氣扇是24小時從不停歇運轉的。15年后故地重游,對這個換氣扇進行常規維護,當時還在運轉,停轉拆下后清理了葉片上幾厘米的灰塵后裝回,換氣扇依舊運轉穩定且無比安靜。時至今日,這枚換氣扇依然在日夜不停地運轉著,這就是松下的品質!其電機的穩定性和壽命在電機領域可謂是無出其右。這次在復活的全新1200系列上統一升級了無芯直驅電機,常規的唱盤具有諸多因素引起音質下降,比如運轉過程中的微小速度震度和稱為「鑲齒效應」的旋轉不規則性。雖然在這些層面上以往的1200系列做得已經足夠優秀,但是此次的1200G憑借新開發的無芯直驅電機,完全消除了可能微弱存在的鑲齒效應。同時,新采用的雙轉子結構在保持高扭矩的同時還降低了軸承的負荷,在減少旋轉過程中微小震動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耐用性和穩定性。這些因素讓模擬唱片回放的細膩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 Technics SL-1200 MK6電機結構
電機的轉速控制系統對于唱盤旋轉的穩定性尤為重要,Technics應用了松下在開發藍光播放器機芯的經驗,采用高精度電機控制系統根據電機的運行狀態實時切換驅動模式,從而實現兼顧了快速啟動的高扭矩與高速旋轉狀態下的穩定性。
■ Technics SL-1200G電機結構
其次便是唱盤的轉盤,轉盤也是黑膠唱機的關鍵部件,SL-1200G發布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顆漂亮的黃銅盤面。Technics為了實現最佳的性能,在唱盤的設計上采用復雜的三層式結構,這在黑膠唱機中是極為罕見的。1200G的唱盤為黃銅和鋁一體壓鑄而成,并在背面覆蓋消音橡膠以消除不必要的共振,從而兼顧了高剛性與減震效果,并達到了其它唱盤無可比擬的阻尼特性。1200G的唱盤提供了超越前身SP-10MK2的運動穩定性以及慣性質量(要知道SP-10MK2是全球廣播電臺使用的唱盤標準機型,英國BBC廣播電臺所使用的就是定制的SP-10MK2P)。其慣性質量也是經典機型SL-1200MK5的兩倍。
■ 英國BBC廣播電臺定制的Technics SP-10MK2 P
不僅如此,Technics對這塊唱盤的調教也是精細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在每個1200G唱盤組裝完成后,工廠會使用專業的高精度平衡調整設備對唱盤的「動平衡」進行獨立的逐一調整,經過調整達到指標要求的唱盤背面外圈會有「BALANCED」字樣標簽來標注完成動平衡調整。原因是當唱盤的重量分布不均勻時,旋轉過程中會發生多余的振動從而產生噪聲。而松下對于其轉盤動平衡的要求是要達到日本新干線車輪轉速狀態下依舊保持動平衡的穩定(即達到每小時300km的轉速)。如此苛刻的要求確保了其唱機在使用過程中的絕對穩定可靠。要知道其它品牌在此價位的唱機唱盤都是按照統一標準生產,并不會對每臺唱盤進行單一調整??梢娝上聦O致品質和性能的要求。
Technics在唱臂的設計上也毫不含糊。唱臂的設計如果存在缺陷或者質量不過關對聲音影響極大,在播放大動態唱片(比如泰拉克1812的炮聲)如果唱臂不過關極容易出現跳針現象。理想的唱臂是整體單一材質組成,以杜絕合金等不同材料組合產生的振動與阻尼特性不同從而帶來的聲音影響。1200G的唱臂采用具有高阻尼特性的輕質鎂金屬,采用傳統的Technics萬向懸掛結構(水平旋轉軸和垂直旋轉軸在一個中心點處相交)以及經過切削加工軸承座的高精度軸承,獲得最佳的性能與運動靈敏度。在實測中,Technics的新品轉盤哪怕入門的1500C在播放泰拉克的大動態1812炮聲下都沒有任何跳針現象,并且低頻穩如磐石。
■ 唱盤的平衡調節
基座的殼體結構設計延續了1200系列傳統并針對發燒場景優化,1200G雖為硬盤設計,卻使用了大量阻尼材料和復雜的四層殼體結構以達到最佳性能。以1200MK5的殼體設計為基礎,在前三層鋁壓鑄、BMC和厚重橡膠的結構中,添加了一層經過拉絲處理10mm厚鋁制面板,將高剛性的性能與高級感的外觀完美結合在一起,讓1200G彰顯了非凡的氣質。
由此可見Technics在1200G這款重磅產品以發燒唱機的全新面貌強勢回歸中可謂是卯足了勁兒。雖然時至今日還會有不明所以的發燒友指著1200G說這也不過是個DJ機嘛,那你可以指著它重達3.6公斤的銅盤笑著對他說:“來吧,你打一個碟試試?”
■ 真要打碟我們有全新的DJ專機SL-1210MK7
> 直驅,聲音有何不同?
上世紀70年代,在西歐與東亞的兩個島國之上,同時誕生了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兩個黑膠唱機系列,他們分別是英國的Linn Sondek LP12與日本的Technics SL-1200。英國著名權威音響雜志《What Hi-Fi》于2016年創刊40周年之際,評選了歷史上最偉大音頻器材的TOP 40榜單,LP12與SL-1200位列榜單前兩名,壓過了LS3/5A,壓過了第一臺Walkman,壓過了iPod,壓過了無數對Hi-Fi領域影響深遠的名器??梢娖湓谝纛l器材領域舉足輕重的分量。LP12和SL-1200系列分別為黑膠唱機系統中的帶驅與直驅的絕對代表產品,那么對Hi-Fi乃至整個音頻領域影響深遠的直驅唱機究竟在聲音表現上與傳統帶驅有何不同?
作為一個從數字音頻系統入燒的燒友,相信和多數燒友一樣在第一次聽到模擬系統時都會被那種溫暖而又豐富的聲音情感所深深吸引。在接觸模擬系統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Linn LP12的堅定黨羽(現在依然是)。當然并不是出于對于硬盤唱機系統表現有所成見,只是純粹的認為蓮12在諸多聲音特性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這是個人的口味問題,也有很多發燒友并不欣賞這種略帶染色的聲音)。雖然很早就對直驅唱機有一定的了解,無奈直驅唱機在國內市場長時間一直活躍于中低端唱機領域,具有統治地位的Technics一直沒能官方進入中國市場,讓我遲遲沒有一睹高端直驅的風采。然而對于直驅盤的好奇心卻始終沒有減弱,第一是因為在澤森音響舉辦的模擬黑膠系統的行業培訓上,劉漢盛老師在黑膠的發展歷史上著重提到過Technics的直驅盤,其次是因為一位在音樂學院任教的教授發燒友說過的一席話,他說帶驅盤的音色和真實的器樂音色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長期與樂器打交道或者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士能夠很容易聽出帶驅盤與直驅盤在音色上的區別,尤其是鋼琴、木管樂器和打擊樂的回放上,直驅盤擁有更準確且真實的音色。這句話勾起了我對直驅盤深刻的好奇,因為那是我還沉浸在LP12 Klimax那迷人的鋼琴音色中。直到今年Technics強勢登陸中國,讓我有幸成為Technics官方登陸中國后的第一個SL-1200G用戶,這才驗證了那位前輩的話。
我的1200G開聲的第一天,那種感覺至今還記憶猶新。那天還等不及把它抱回家,在Technics國內總代理杭州音之源主理人黑膠大燒吳總業界俗稱「黑膠吳」的聽音室,我倆迫不及待地將1200G拆開裝機搭配Lyra KLEOS MC唱頭連上系統進行試聽。(系統為Air Tight ATE-3011唱放,EAR Yoshino 912金色限量前級搭配Air Tight ATM-3單聲道后級驅動Graham LS5/9喇叭,對比唱機為SME 20/3唱機搭配My Sonic Lab 白金MC唱頭)那天聽到半夜才走,我倆在聆聽過程中發出過無數次驚訝的感嘆。黑膠吳直言顛覆三觀,在正式成為代理后也是第一次在他自己的系統上體驗1200G的直驅魅力。他用了一個簡單的比喻,“如果你以前用帶驅盤所聽唱片的感覺猶如您開一輛1.5至2.0L排量的汽車,也夠用,沒毛??!聽SL-1200G您就像開W12,6.0T雙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型,油門輕輕一點,強烈的推背感!”
首先要說的是,直驅盤與帶驅盤的聲音特性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甚至相較于軟盤與硬盤之間的差異顯得要更大一些。帶驅盤的皮帶傳動結構,電機本身不需要太大的扭矩力,加上傳統皮帶機械傳動結構的能量傳遞方式,先天就有一部分動能在傳輸過程中損耗掉了。而直驅盤的傳動方式沒有間接的動能傳遞,由電機直接位于轉盤下方與轉盤同軸連接,以高扭矩力直接驅動轉盤轉動,在動能上幾乎沒有任何損失。這樣在聲音表現力上帶來的最大區別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是聲音的密度,第二點是聲音的力度與剛性?;旧显谕葪l件下,直驅盤所表現的聲音密度遠遠凌駕于任何帶驅盤,并且在聲音的筋骨與力度,尤其是低頻力度上相對于帶驅盤有著先天的優勢。那么回到鋼琴的回放上,鋼琴本身需要強大的密度準確還原基音與泛音,同時能夠體現厚重的琴腔腔鳴感。同時在大動態鋼琴作品上,聲音的力度與剛性讓鋼琴的聲音結象更加的真實立體。在直觀的對比中就會覺得以LP12為代表的軟盤陣營顯得過于棉柔輕盈,不過在高頻的表現力上LP12的鋼琴音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如果要論真實感,那么無疑直驅的SL-1200G更加優秀。
總的來說,1200G的直驅聲音體驗有著硬朗的筋骨,磅礴的動態,分毫畢現的解析力與堅若磐石的下盤。這些經常形容數字音源聲音特性的話語之前很難想象能集中在一臺黑膠唱機身上。相信您在帶驅唱機系統上把無比熟悉的唱片放到1200G上,都會帶給你一種打開新世界的感覺。CBS伯恩斯坦1979年7月東京現場版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定音鼓在Technics直驅系統上有著冠絕群雄的表現。這張唱片在后來我拿到任何帶驅系統上都會覺得缺點什么,不,是缺很多…在大場面大動態元素復雜交織的作品上,1200G擁有著先天的優勢。能從深層次挖掘大動態作品的潛力,這樣的表現力在任何帶驅系統上都是聽不到的。1200G在直驅帶來的高密度高剛性表現的同時,依然擁有模擬系統下傳統的流暢性與綿密感,同時透明度表現也是同價位段唱機的頂級水準。甚至身價數倍的SME 20/3搭配My Sonic Platinum唱頭在聲音的細節刻畫力上在1200G面前都絲毫占不到便宜。
■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1979年7月東京現場
SL-1200G作為一臺黑膠唱機,在其價位段幾乎無可挑剔?;旧祥L時間聆聽把玩過的老燒都表示這是一臺聲音非?!刚沟某獧C。要說和其它唱機的差別,無非也是風格取向上的問題了。我之前覺得1200G在高頻的刻畫力與細膩程度上面對高價位的軟盤帶驅有一定的差距,后來發現我是錯的,由于入手后長時間使用Lyra KLEOS唱頭,這顆唱頭本身就以高分析力和高剛性著稱。在高頻的處理上顯得比較直接,音色表達上可能顯得不太委婉,讓我誤以為這是由于直驅電機的高扭矩導致。后來發現在更換不同唱頭唱放搭配后,其高頻表現力可圈可點,順滑、細膩且精致。更值得一提的是,SL-1200G支持兩段扭矩可調。扭矩調整在唱盤下方,可通過唱盤上的孔位調整唱機模式為手動,將扭矩調低后,雖然聲音密度和力度會下降,但是能讓高頻響應變得更加細膩委婉。
在SL-1200G入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使用Lyra KLEOS MC唱頭搭配來聆聽音樂。由于我基本只聽古典音樂,所以特別迷戀于這顆唱頭在SL-1200G下回放大動態古典作品的凌厲感。KLEOS是我使用過的唱頭中聲音密度、力度和解析力最好的一顆,搭配1200G聆聽大動態交響和鋼琴作品尤為過癮,不過缺點是聲音表達過于直接,在弦樂器的中高頻處理上顯得有些呆板,但這顆唱頭的特性非常適合放大1200G的優點。然而在這之后嘗試了Air Tight PC-1 coda搭配Air Tight ATM-300R聽了一首庫依肯巴赫小無,被那種精致細膩委婉動聽且悠揚的華麗感瞬間擊倒,險些毒發身亡。
我陸續在1200G上嘗試了Air Tight 和My Sonic Lab的多款高階唱頭,發現1200G能很忠實地反映任何唱頭的聲音特性,也有身邊朋友購入后使用高度風的五重奏以及華彩系列MC唱頭,均有非常優秀的聲音表現。1200Gd對于爵士樂的表現也可圈可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黑膠吳手里的一張Air Tight 25周年附贈的唱片,薩克斯與Bass的現場爵士錄音表現,薩克斯本身鮮活的音色和銅管的光澤感之外,你還能感覺到銅管里還有樂手口水在里面回旋,更讓我驚訝的是Bass撥弦的表現,雖然之前多次在帶驅系統上聆聽,體驗也非常之棒。但是在1200G的回放下,從未感受到如此新奇,因為以前在帶驅機上面只能感受到那種bass撥弦的蓬松和氛圍感,但是在用1200G上回放的感覺你竟然可以看到那根貝大的筋,那種質感讓你直接打呼過癮!
1200G上最讓我驚艷的一張唱片竟然是出自Technics自己,由PHILIPS于上世紀80年代出品的Technics Audio Inspection Vol.4 是一張45轉的爵士打擊樂合集,曲目中的器樂元素非常豐富,從各式打擊樂到弦樂、鋼琴,對器材的考驗非常之高。其A面的深水炸彈式的低頻下潛猶如馬里亞納海溝之深。每次朋友家訪這張唱片都是必須要拿出來show一下的。每次朋友被震撼之余都會問“您這張唱片出么?”,遺憾的是這張唱片非常稀有,我自己也是花了不少心思才弄到。
當然,使用1200G的最大樂趣除了享受音樂還有可以先落臂再啟動,甚至在播放過程中不抬臂任意起停,在與朋友分享美妙音樂的同時博大家一樂。
> 直驅,王者風范
2014年Technics品牌回歸之時,將Slogan定為「Rediscover Music」,意為重新探索音樂。在我看來有兩層含義,Technics以其它廠商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成就了直驅盤獨樹一幟的聲音風格與他們眼中理想的黑膠唱機的形態。讓我們在直驅的加持下重新探索你熟悉的每一張唱片,帶來全新的音樂聆聽感受。然而另一層含義就是Technics對音樂新的探索精神。45年前,因為直驅盤的問世與發展,誕生了DJ打碟的新音樂形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Technics的探索精神能在其后續的新形態產品中得到陸續的體現,從而發展出新的音樂形態也說不定。Technics的地位與影響力無愧為黑膠唱機廠商中的王者之師,以王者姿態回歸,更以王者姿態馳騁未來的發燒音響領域。
在我眼中,黑膠唱機只有三類,Linn、Technics和其它。
實物拍攝:
相關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