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雨后初晴 Harbeth 40.3 XD 最新款大型書架音箱
2024/3/11 10:59:32
|第一次對Harbeth音箱有深刻印象大約是在1980年代末期或1990年代初期吧?那時在香港音響雜志上看到金弦洋行做了Harbeth的廣告,用的是「雨后初晴」這四個字。也不知道金弦老板馬浚是否因為讀過蘇東坡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所以將「初晴后雨」改為「雨后初晴」。不論如何,我認為那是很成功的廣告文案,因為這四個字活生生賦予了Harbeth音箱的聲音特質,而且讓人印象深刻。
蘇東坡那首詩是這樣寫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谷绻麑⑦@首詩做音響解讀,可以這樣說:「聲音透明、清爽、干凈、而且小聲聽、大聲聽、室內樂、管弦樂都適合?!笻arbeth音箱就從那個時候起,在全世界一直紅到現在。
如果要說Harbeth的歷史,我認為要從Harbeth成立之前的更早的1960-1970年代說起。當時在BBC上班有二位工程師Dudley Harwood(H.D. Harwood)與Spencer Hughes(1924-1983),他們二人都參與BBC鑒聽音箱LS3/5與LS3/5A的研發(事實上BBC還有LS3/4、LS3/6、LS5/5等不少型號),后來還一直延伸到LS5/8與LS5/9(體積比LS5/8?。?。
這二位工程師前者創辦了Harbeth,后者創辦了Spendor。當年Hughes是Harwood的手下,不過Hughes先研發出Bextrene(Polystyrene,聚苯乙烯)材料可以做為音箱單元振膜,于是在1969年辭職,創立了Spendor。Spendor這個商標是以Spencer +Dorothy=Spendor合成,Dorothy是他太太的名字?;蛟S您會奇怪,為何Hughes研發出新材料,就急著要辭職創業?因為如果他還留在BBC,BBC就不能跟他買這種材料,那就沒錢賺了。Spendor音箱就從那時一直到現在,在SpencerHughes過世之后,由他兒子接棒,后來在2000年被Audiolab的創始人之一Philip Swift買下。
40.3 XD的箱體是傳統矩形,箱體大小說落地式不夠高,說書架型又太大,所以另加特別訂制的腳架。原木皮的外觀看起來好像沒上漆沒上色,很特別。
而還留在BBC的Dudley Harwood呢?他1976年研發出比Bextrene(Polystyrene)性能更好的Polypropylene(聚丙烯)材料,這種材料做成的振膜擁有更低的音染,更高的靈敏度。于是他也跟SpencerHughes一樣辭職,在1977年創立了Harbeth。Harbeth的商標也模仿Spendor的作法,Harwood+Elizabeth=Harbeth。最早的Harbeth音箱都采用這種PP塑料振膜。事實上,這二種材料的振膜后來也成為音箱單元的主要振膜材料,廣泛流行。
1984年,法國Audax研發出TPX塑料,Harwood研究之后,認定比他自己的PP材質還好,于是將自己的PP材質專利賣給CBS,轉而使用TPX振膜,第一對使用TPX振膜的音箱就是HL MK4。就這樣,Harbeth的音箱不僅賣在歐洲,還賣到亞洲,尤其在日本相當受歡迎。
又過了二年,就在1986年,有一位年輕人Alan Shaw慕名而來找上他,想要賣他的音箱。結果DudleyHarwood那時也想退休在家里種玫瑰,二人一拍即合,AlanShaw在1986年10月30日正式買下Harbeth,成為Harbeth的老板迄今。到底Alan Shaw是何方人物,怎么會突然冒出來?這里又有一段Alan Shaw自己說的故事。
大約在1973年Alan 13歲時,BBC Brighton分站推出星期六午餐時間,這是為青少年制作的節目。有一天他看到告示,征求小幫手,他跟幾位朋友興沖沖的去報名,他被分派的工作就是把零碎錄音帶接合,讓原本無法使用的錄音帶能夠重新使用。他回憶自己對廣播公司第一個印象就是里面怎么那么安靜,第二個印象就是真空管的熱度與被熱蒸出來的油味(我猜那是電容的味道)。
小Alan就這樣跟朋友在錄音室中打混,一下子跑去聽人廣播,一下子又跑到控制室來聽從音箱傳出來的聲音。大約在1974或1975年,一個星期六早上,Alan跟同伴一如往常來到錄音室,看到二三個人圍著一個小音箱在討論。那是什么?小Alan好奇的問。那是LS3/5A,我們的新鑒聽音箱,首席工程師回答,并且說:如果你們想要,我可以向我們的第三方Chartwell訂套件(當時名為BBC Symphony Kit)。
當下他們幾個小家伙把口袋都掏破了,擠出所有的錢來買。不過小Alan因為錢不夠,只能買音箱單元,分音器自己制作。也就是因為這樣,AlanShaw開始以郵購的方式販賣音箱單元與其他零件,踏出了他音響行業的第一步。
后來,AlanShaw大學畢業,在NEC找到一份工作,本來NEC要的是工程人員,不過Alan Shaw因為已經有電子零件與音響的經驗,所以雖然念的是市場營銷,還是被錄取了。就這樣,Alan Shaw在NEC從1981年一直做到1987年才離開。
40.3 XD的三個單元安置在箱體正中央,排列方式也很正常。面板上還有二個低音反射孔。從外觀上只可以發現很多的螺絲,這是一般音箱很少看到的,事實上這也是遵循BBC音箱箱體設計理論的作法。
有一天,AlanShaw在南倫敦有二個約會,在等待的空閑中,他抽空去拜訪附近的Rogers,想跟他們要Price List,放在自己的郵購公司Sound Box目錄中,沒想到被Rogers人員粗魯的拒絕了。事后Alan Shaw回憶,如果當時Rogers肯給他價目表,他可能還會繼續做郵購生意,不會去買下Harbeth。他就是被氣到了,所以才會想自己也來開一家音箱工廠。
為何AlanShaw會找上Harbeth呢?因為他看過Dudley Harwood寫過的許多音箱設計技術性文章,又見到Harbeth的音箱很有名,以為Harbeth規模很大,于是在1986年去拜訪。沒想到他去拜訪Harbeth時,只看到Harwood這個老人,讓他大為驚訝。第一次拜訪后Alan認為機不可失,于是后來又回頭去找Harwood,談價錢,終于在1986年10月30日買下,那年Alan才29歲。本來Alan Shaw想要請Harwood當顧問,但是被拒絕了,Harwood說他只想回家種玫瑰。
200mm RADIAL2中音單元是自家開發,這種膠材振膜深黑色有光澤,在Harbeth其他二音路音箱是用來當中低音單元,以200mm直徑單元作為中音單元的音箱極少,這是40.3 XD的特殊之處。
為何當時Alan看到Harbeth工廠規模小,還會那么有信心呢?因為Harwood告訴他,最大市場在日本,而根據Alan在NEC上班六七年的經驗,知道日本人特別注重質量,既然能夠在日本有市場,音箱一定不差,所以對Harbeth有信心。接手后Alan Shaw推出HL Compact,并且在1988年重新開始制造LS3/5A。不過Harbeth脫胎換骨是在1990年時,Harbeth參與政府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ncil計劃,雇用三位畢業工程師,一半費用政府出資,一半費用他負擔,與Brighton大學合作,就這樣花了三年時間,研發出RADIAL材料(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dvancedLoudspeakers),這種材料可以射出成形制造振膜,性能好過PP與PS。就這樣,Harbeth從1994或1995年開始用RADIAL振膜,一直到今天。這就是Harbeth音箱的歷史。
40.3 XD是2020年推出的最新版本,與2017推出的40.2周年紀念版相較,差別在于分音器升級,并且提供更多種外觀木皮漆工選擇。
為了了解DudleyHarwood,我去找了BBC的一些研究紀錄,發現他從1949年開始就有研究報告,當年有二篇。1950年代有16篇,1960年代有26篇,1970年代有12篇。最后一篇是1978年1月,講的是震動與吸收。其實1978年他已經離開BBC了,這篇應該是原本就寫好的研究報告。而1977年1月他的一篇研究報告是有關音箱箱體。同樣1月還有另外一篇報告,主題是如何改善便宜的音箱。這二篇報告都是與R. Matthews共同發表的。事實上他的研究題目很廣泛,從鋁帶麥克風到空間、音箱、箱體、錄音室等各式各樣,可見DudleyHarwood真的有料。奇怪的是,我上網都查不到DudleyHarwood的出生過世時間,我推測如果他還在世間,恐怕都要將近100歲了。
40.3 XD的背板上只有一組WBT音箱線端子,此外就是序號。40.3XD的序號還有分左右,這并非告訴用家擺在左邊或右邊,而是強調左右聲道是經過仔細配對的。
如果您關心過Harbeth這家音箱廠,就會發現他們沒有生產過落地式音箱,通通都是書架型,而且是大小不同的書架型。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一開始Harbeth就是以BBC音箱為模板去設計制造的,而且認為音箱體積越大問題越多,所以一直鎖定在LS3/5A到LS5/8這之間的體積大小。老實說以BBC的鑒聽用途而言,LS5/8應該也夠了,何況現在Harbeth最大的旗艦音箱40.3 XD已經改為三音路設計,體積為750×432×388mm。在此提醒您,BBC LS5/8是在1979年才設計的,跟Dudley Harwood與Spencer Hughes無關。而且它是2音路設計,高音25mm軟凸盆,中低音300mm PP振膜,帶寬40Hz-16kHz,體積762x457x397mm。
就以Harbeth目前在線的產品來說,總共就是五型,以體積排列,最小的是P3ESR XD,再來是,M30.2 XD、C7ES-3 XD、SHL5 Plus XD,最大的就是40.3 XD。如果以價格來排,M30.2XD雖然體積小,但因為是Monitor系列,所以反而比C7ES-3 XD貴,所以價格順位是P3ESR XD、C7ES-3 XD、M30.2 XD 、SHL5 Plus XD與40.3 XD。
或許您也有發現,40.3XD的價格是他家第二貴者的約三倍,比起最便宜那款十幾萬臺幣高好幾倍,而且以「書架型」音箱來說,這種高價并不常見。為何Harbeth會這樣訂價呢?Alan Shaw說40.3 XD的零件用料、設計成本比其他四型高好幾倍,這么高的訂價也只是反映成本而已。
Harbeth的音箱種類并不多,但型號卻很多,往往搞得音響迷霧煞煞。其實這是因為Harbeth每逢25、30、35、40周年就會推出紀念版,所以一般人很容易搞混。就以40來說好了,最早在1998年推出,2008年推出 40.1,2015年推出 40.2,2017 推出40.2周年紀念版,2020年2月推出XD系列,也包括40.3 XD。
到底XD系列與40周年紀念系列有什么不同?從外觀看幾乎是一樣的,但「內容」有所提升。二者所使用的單元、箱體、內部補強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XD系列的分音器有改進。此外就是提供更多種外觀木皮漆工選擇(40周年紀念系列只有一種,沒得選)。
仔細比較前一代40.2與40.3 XD,二者使用的單元一樣、規格相同,箱體大小與重量也完全一樣。再往前追溯到40.1,發現箱體大小的高度與寬度一樣,但深度反而是400mm,比前二者的338mm還深一點。而在規格上,后者是38Hz-20kHz+/-3dB,前二者則是35Hz-20kHz+/-3dB。有意思的是,40.1的箱體雖然比較大一點,但重量卻只有34公斤,低于前二者的38公斤。
看到此處,我建議您也不必去斤斤計較Harbeth音箱外觀看起來一樣,但為何型號每幾年就改一次?近二十年來,您有見過物價下降的嗎?應該都是緩步上漲吧!既然如此,Harbeth音箱每隔幾年改個型號、調個售價也是很自然不是嗎?所以說,早買早享受,早買還比較便宜。
Harbeth的前世今生表過,讓我們回頭看本篇的主角40.3 XD吧!您一定會先問:到底XD是什么意思?eXtended Definition延伸定義。到底是延伸什么定義呢?官網上說了一大堆,總之就是升級、更棒的意思。40.3XD是Harbeth目前的旗艦音箱,送到我家時全新尚未使用過,從紙箱里拿出40.3 XD,整個空間瞬間充滿木頭味。為何會這樣?因為40.3 XD的木皮看起來像是沒有上過漆那種(我相信是有上漆),摸起來樸素又很有價值感,或許我聞到的味道是漆味?或許是真的從木皮散發出來的木頭味?總之跟一般音箱聞起來味道不同。既然是全新品,我只好在我去上班時,以CD唱盤按Repeat讓他Run個夠。
40.3 XD的箱體是很傳統的矩形箱體,把網罩拆開,可以發現這個網罩是鑲在溝槽里的,而非一般用磁鐵或黏氈固定,這樣的做法是費工費成本的。在箱體正中央高、中、低三個單元垂直排列,高音是25mm磁液冷卻單元(我猜是SEAS制造的),有鐵網保護。中音是200mm 自家的RADIAL2單元,這種膠材振膜深黑色有光澤,在Harbeth其他二音路音箱是用來當中低音單元的,老實說很少看到以200mm直徑單元作為中音單元的,這是40.3 XD的特殊之處。而低音則是300mm PP振膜單元,也是Harbeth自己設計的。在面板上有二個低音反射孔。在中音單元與低音單元開孔處,刻意做成內凹弧形,而且打磨得很圓滑,單元鎖進去是內凹的,這樣的作法顯出Harbeth的細工。
比較特別的是,面板上鎖音箱單元的螺絲有16顆,鎖前面板的螺絲有14顆,鎖背板的螺絲也有14顆,總共就是44顆。為何Harbeth要以那么多螺絲來鎖單元與面板呢?一般音箱很難看到那么多螺絲。其實這種做法是依照BBC對箱體的研究(也是H.D.Harwood的研究)去做的。一般音箱都是以黏膠來黏合箱體的六片板子,而且會認為板材越厚越好,這樣才能抑制箱體的共振,最好是用無共振材料去做箱體,這樣音染才能去除。
上述的想法基本上沒錯,但要真正做到無音染恐怕成本會很高。BBC的研究發現,如果用比較薄的板材(所謂薄是大約12mm,而所謂厚大約18mm),加上適當的阻尼與補強,可以讓矩形箱體的共振從中頻段下移到低頻段,如此一來可以降低中頻段的音染。而BBC的廣播鑒聽音箱最重要的就是中頻段的表現,所以這樣的做法就成了BBC鑒聽音箱箱體的標準,也衍伸出Spendor音箱與Harbeth音箱箱體的做法,因為系出同源??!
各位要知道,1970年代BBC還沒有使用雷射工具來量測箱體的共振情況,也還沒有計算機仿真,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可以改善音染的。而今天各種量測工具與方式飛天鉆地,解決箱體共振音染的作法當然就更多了。不過,Harbeth到今天依然遵循著BBC當年的研究成果。他說:你把整體黏合的音箱箱想成一口鑄造出來的鐘,鐘如果沒有裂縫,敲打它時共振可以延長很久。反之,鐘內部如果有裂縫,敲打它時聲音就會啞啞的。
Alan的意思是,如果用傳統膠合方式把音箱箱體的六片板子緊緊黏住,音箱箱體就會跟沒有裂縫的鐘一般,震動會傳遍整個音箱箱體。所以,為了有效阻隔箱體共振,Harbeth音箱箱的做法是先將左右上下四塊板做成一個堅固的框架,然后再將面板與背板這二塊以螺絲鎖上,由于面板與背板不是跟上下左右板材一體,就如有裂縫的鐘一般,產生抑制共振的能力。這就是為何Harbeth音箱箱體的面板與背板各以14顆外露螺絲鎖住的原因。
請注意,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將音箱箱體的共振峰值從中頻段移到低頻段,而非可以去除共振。實際聆聽時,40.3XD的整個音箱箱體還是會隨著單元的活塞運動而震動,箱體的震動也會傳導到金屬的音箱架上,雖然音箱箱體與音箱架之間還用了吸震圓墊。附帶說一下,40.3XD的箱體大小很尷尬,必須使用特制的腳架,購買時請連腳架一并考慮。
來到40.3XD的背板,可以看到一組漂亮的WBT音箱線端子,以及序號。40.3 XD一對音箱的序號是相同的,而且印有L與R。一般人可能會想不通,Harbeth的音箱單元都是安置在正中央,并沒有偏左或偏右,既然如此,為何Harbeth的音箱要標示左右邊呢?其實那個L與R并非要您將音箱擺在左邊或右邊,只是告訴用家,這對音箱的左、右聲道是經過精密配對的。
Harbeth一向不公布分音器的分頻點與細節,只知道內部采用英國制電容,OFC銅配線。不過從其靈敏度只有86dB來看,分音器可能相當復雜。不知道您有沒有拆過BBC LS3/5A,看過內中的分音器?小小二音路音箱分音器卻很復雜,分音器越復雜,吃掉的功率也就越多,靈敏度也會越低。40.3XD是三音路設計,如果遵照BBC的設計,分音器應該也不會是太簡單才對。
聆聽40.3XD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音箱架是代理商一起送過來的,同時還送來品樂音響自己制造的腳墊。聆聽時用了SpectralDMC 30SS前級,搭配PassLabs X350.5后級,以及AudioValve Baldur 70單聲道真空管后級。數位訊源是emmLabsTSDX se與DAC2se,串流則用Weiss DAC502。
這二套后級比較之下,AudioValve馬上就被比下去了,因為它每聲道輸出70瓦,而40.3 XD的靈敏度只有86dB(2.83V/1M),說它難推也不難,說它好推也不是,總之用Audio ValveBaldur 70來推就會有沒吃飽的感覺。原廠建議擴大機35瓦以上就可以,老實說我懷疑。相形之下,用Pass X350.5來推時聲音就很飽滿,而且扎實。所謂扎實不是只有低頻,連中頻都覺得很扎實。此外,用AudioValve來推時,低頻段也沒有用X350.5來推量感那么足。
用這套組合聽了好幾天之后,本來打算開始定稿,后來想想家里還有一套ChordDave DAC前級搭配ChordUltima 5后級(每聲道300瓦8歐姆負載),想說拿來搭搭看也無妨。沒想到,這一聽就拆不下來了。為什么?因為這套Chord前、后級將40.3 XD的樂器、人聲音質之美,以及真實的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表現才驗證了40.3XD貴得有理。換句話說,如果以前二套擴大機來推40.3XD,我對40.3 XD要賣九十萬臺幣的價值是存疑的。但是用Chord來搭配之后,我才真正聽到40.3 XD在音質、真實程度上的實力表現。要知道,即使便宜的音箱,只要低頻口徑夠大,也是能夠發出量感足夠的低頻,要多少高頻與多厚的低頻也沒問題。然而,如果要能夠聽到非常美的音質,以及很真實的樂器人聲,那就必須要上了檔次才有辦法。而這套Chord搭配40.3 XD之后,才讓我真正發現它的價值,所以,最后的定稿就以搭配Chord來寫。
我先說40.3XD的短處,如果要拚大型管弦樂的音樂規模感與震撼力,40.3XD距離我的雙ATC還有距離,低頻的往下沉潛能力也不如我的ATC音箱系統。不過這當然是非戰之罪,我的雙ATC每聲道有二個12寸低音單元,二個中音單元、二個高音單元,而40.3 XD只有高、中、低音單元各一,再怎么拚也拚不過ATC。但是,以「書架型」音箱來說,40.3 XD的音樂規模感已經會讓人吃驚,應該可以掛頭牌,放在一般空間來聽,怎么說都是夠的,也可以稱得上氣勢澎湃,絕對不可小看。
換做跟三音路落地式音箱相比,40.3XD的氣勢也一點都不輸,尤其是聽Hans Zimmer那張「The World of Hans Zimmer, A Symphonic Celebration」的第一首「The Dark Knight」時,那大鼓的震撼威力我還以為是從我的雙ATC音箱所唱出來的。
接下來我要說40.3XD讓我感動的聲音表現。首先我要說40.3 XD的音質很美,當我聽BIS的布拉姆斯三首單簧管奏鳴曲(Michal Collins單簧管,Stephen Hough鋼琴)時,聽到了很美的鋼琴與單簧管,更重要的是二者所產生的和聲很美。這種音質與和聲的美會讓人聽了非常舒服,不是單純的高音多高、低音多低的那種感受。此外,我也感受到單簧管與鋼琴的聲音很干凈,泛音很豐富,但聲音卻清爽又干凈,很純,沒有雜質,也不紊亂。
接著我聽黃郁婷演奏的「她的日記」。這是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同樣的小提琴與鋼琴的音質很美,而且小提琴怎么拉都不會讓人覺得尖銳噪耳,但是該往上延伸的尾音一點都不缺,而且光澤很美,聲音很甜。鋼琴的音粒則是一顆顆利落清爽,形體適中,實體感很真實。
接著聽曾耿元所演奏的那張「InConcert Vol.1」。同樣是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但40.3XD不僅讓我聽到很美的小提琴與鋼琴,而且這二樣樂器的音質音色都跟前二張不同,40.3XD很輕松的就能讓人辨識不同樂器的音質與音色。再聽AnastasiaChebotareva所演奏的「Virtuoso」,這是小提琴與鋼琴、吉他、管弦樂等不同的搭配,40.3 XD同樣傳遞給我真實與美的聽感。沒錯,聽起來真實又很美,這就是40.3XD回放小提琴、鋼琴、吉他給我的感受。
接下來我聽MaitaneSebastian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Paraty唱片)。這一聽,馬上又被大提琴聲音迷住,那是恰如其分,不夸張、具有美感的大提琴聲音。而且大提琴靈巧不死板、不會悶悶的,很有彈性。再聽Jean-GuihenQueyras大提琴、AlexandreTharaud鋼琴那張「Complices」(Harmonia Mundi),同樣的大提琴與鋼琴也是非常美聲,聽起來渾身舒暢?;蛟S您會奇怪,為何我一直用「聽了很舒服」、「渾身舒暢」來形容我對優美音質的聽感,因為這是音響迷修練到最后,對于聲音表現的最終感受。如果聽起來會讓身體覺得不舒服,或無感,那肯定是美的程度還沒到位,甚至是不美的。只要聽到的聲音很美,會讓人渾身舒暢,那么這部器材、或這套音響系統就是夠好的。
前面聽過小提琴、鋼琴、大提琴,這三樣樂器都是判斷音響器材優劣最基本的工具,接下來我聽流行音樂,用的是DavidFoster那張「AnIntimate Evening」時,40.3XD的扎實人聲表現讓我吃了一驚,那是密度很高的人聲表現,無論女聲或男聲皆然,而且光澤很美。此外,小鼓與腳踩大鼓的聲音也很扎實,收束很快,很飽滿,而且密度高,有重量感。更厲害的是伴奏樂器的音質也都很美,小提琴、鋼琴,應該說每樣樂器的音質聽起來都很美。還有,雖然音量開很大,但唱歌的聲音線條還是很凝聚,嗓音還是很純,而且不會有承受不住失真的感覺。顯然,40.3XD這個中音單元非常厲害,因為大部分人聲、樂器主要都是這個中音單元在發聲的。當然,我不會忘了那個12吋低音單元,在聽這張CD時,低音很沉,量感很足,而且控制力很棒,為整個音樂奠下穩固雄厚的低頻基礎。
David Foster這張「An Intimate Evening」現場演出是很炙熱的,無論是歌手或伴奏都充滿力量與熱情,聲音也錄得很飽很滿,沖擊力強勁,聽起來很過癮。接下來我聽AnneBisson Trio那張「FourSeasons in Jazz」,這張雖然是爵士樂,但就沒那么炙熱了。爵士樂三重奏通常就是鋼琴、套鼓與原音Bass,而這個三重奏的鋼琴與歌唱是由Anne Bisson擔綱的。在這張CD中,同樣聽到飽滿有勁的歌唱嗓音,還有清脆的小鼓、很有彈性、收束很快、很飽滿的腳踩大鼓噗噗聲。而且,每樣樂器的音質都很好。更棒的是,空間感很好,聲音的細節很有秩序,層次很好,不會亂成一團。老實說,我聽這張CD時最感動的就是音質,樂器就只有簡單那幾種,但是每樣的音質都非常美,尤其是鋼琴與AnneBisoon的嗓音。不!我應該說不僅美,AnneBisson的嗓音實在太真實了。
而聽JacquesLoussier Trio那張「PlaysBach」時,40.3XD的快速瞬時反應、爽脆的鋼琴音粒、有勁且反應電光石火的腳踩大鼓噗噗聲,還有音階清晰的原音Bass也讓人驚訝,那是極佳控制力與極快反應的混合體。尤其低頻量感充足又干凈的表現更是讓人喜愛,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前面我有提到40.3XD唱Hans Zimmer那張「The World of Hans Zimmer, A Symphonic Celebration」時的表現,老實說我聽這二張CD時,心里所感受到的驚心動魄程度還超過聽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如果閉著眼睛聽,我一定會說這是一對大型落地式音箱,因為厚重的管弦樂與滾滾低頻所帶來的沖擊太強了。我家開放式空間那么大,40.3XD還能呈現滿滿的聲音包圍感,而且密度很高,我開始相信40.3XD的規格上所言,可以承受到650瓦。
事實上在聽這套CD時,我還有一個更驚奇之處,那就是40.3 XD的解析力超高??措娪皶r經常會聽到Hans Zimmer的電影配樂,那種史詩般壯闊的管弦樂排山倒海而來,把人整個掩沒在濃濃的樂音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不過,這種龐大的管弦樂很容易混成一團,失去管弦樂層層的層次感與樂器的解析力。讓我吃驚的是40.3XD唱起這二張CD竟然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干凈,層層迭迭的弦樂群、銅管群一波波襲來,壯闊中保有高度清晰程度,并沒有因為那么強的音壓而亂了套,真是不簡單??!
40.3 XD當然不是只能聽爆棚的管弦樂,它聽起細致的管弦樂也特別有味道。像我聽Jordi Savall指揮Le Concert Des Nations演奏的古樂版「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AliaVox唱片)就非常細致非常美,而且弦樂絲絲縷縷,還能飄出一股特殊的音色味道,那種純美的感覺聽起來很舒服。
Harbeth 40.3 XD這對「書架型」音箱如果光看訂價,一般人都會覺得「貴死了」,連我在還沒聽過之前,也是這么認為。而且,以前我對AlanShaw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不爽,他常說:「我們家的音箱是全世界最好的」。而現在,聽過40.3XD之后,我必須承認,Alan Shaw是有資格這樣說的,40.3 XD的各方面表現真的太驚人了,遠遠超過大部分人對書架型音箱的看法。對于40.3XD,我要大聲的說:它貴得有理,夠好才敢大聲??!。
Harbeth 40.3 XD
產品類型:三音路低音反射式書架型音箱
使用單元:
25mm軟半球高音單元×1
200mm RADIAL2中音單元×1
300mm PP低音單元×1
頻率響應:35Hz-20kHz(±3 dB)
平均阻抗:6-8歐姆
靈敏度:86dB(2.83V/1M)
重量:38公斤
外觀尺寸(WHD):750×432×388mm
四種飾面:胡桃木,櫻桃木,玫瑰木,白蠟木、胡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