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要太多 動聽便足夠 文豪 METRONOME CD 10 CD播放器
2024/3/12 14:24:39
|
法國METRONOME在香港很受歡迎,原因當然是發燒友覺得靚聲,對我來說,凡是位列經典的品牌,都不是談論器材的規格多強大,或是吸引的功能,一切以音樂味道作主導,所以小弟今次測試CD 10也是抱著聽聲收貨的心態!
在官網上找不到CD 10的介紹,因為這是由Le Player 4+演變出來,專為亞洲地區而制作,兩款型號最大的差別是數字部份,CD 10提供數字輸入,可作為USB解碼器,而Le Player 4+屬于CD轉盤,除此之外線路和布局沒大差別。站于用家立場,CD 10繼承了MéTRONOME的成名設計,并且在兼容性方面擴展至播放DSD及DXD高清音樂,這設計絕對是實用性強兼且素質有保證。
廠方亦毫無忌諱,線路板上清楚印上Le Player 4+,表明是同一份線路設計,內部格局很清爽,訊源處理整個部份包括USB輸入模塊,均沒使用內部接線,放眼盡是分立式元件;大量電容、電阻、繼電器,當中分為三個重要部份,先說供電電路,共使用了3個Telema小型變壓器,配合3組總數24支1,000uF/35V電容陣。另一關鍵線路是訊源處理,除了電容及電阻之外,使用了一枚ESS公司32bit Sabre 9026PRO譯碼芯片,而USB輸入模塊配置兩枚訊源時鐘及XILINX FPGA芯片,這份線路可說是大路設計,廠方顯然志不在此。全機重中之重的設計就是激光讀頭模塊,工程師采用厚身黑色亞加力切割出凸形狀底托,最別出心裁的地方是用了3個大阻尼圓柱,以三點分布貫穿底托,看上去似是厚身綿質物,在激光頭對開位置設有四個半圓凹位,應是為了方便用家放上盤片。據悉MéTRONOME采用奧地利StreamUnlimited Optical Storage生產的激光模塊已有一段長時間,當然,SUOS是按客戶的要求來制作,以我所知歐洲音響品牌如若制作Top-Loading CD播放器,多數是幫襯SUOS,而CD 10配置的CD-Pro8激光機芯更屬于熱門選擇,證明這份模塊是有口皆碑。
說起來CD 10的功能與當今High-End CD播放器看齊,它的連接界面提供了4組數字輸入,包括同軸、光纖、AES\EBU及USB,其中只有USB輸入能譯碼PCM 32bit/384kHz及DSD128,其余輸入上限PCM 24bit/192kHz,輸出只提供模擬平衡XLR及單端RCA。CD 10在本刊試音室遇上的搭檔先后有Accustic ArtsPower III和Orpheus Absolute A Four 1200,兩款合并式擴音機個性各走極端,因此,在配線方面亦有所不同,配搭A Four 1200時使用全套荷蘭SiltechClassic Legend Series 880,若論及聲音的合拍程度,A Four 1200無疑更能突出CD 10的優點,本篇報導是基于這個組合而下筆,也代表我喜歡整體效果。
聽MéTRONOME CD播放器定是欣賞它的韻味,在眾多樂器之中我認為色士風最是感性,若然錄音和制作同樣是高水準,色士風專輯往往更易打動人心,在我的滄海遺珠名單里,音樂堡制作的「薩克斯Saxophones」屬于教科級水準,專輯是由3支Saxophones作為主角;Soprano、Alto及Tenor,配合樂隊伴奏,演繹耳熟能詳的9首廣東歌曲。今次在CD10播放簡直是相得益彰,MéTRONOME聲底迷人之處是中、低厚潤且不失分析力,高頻更是晶瑩圓滑,這種個性與色士風音色,或是音樂堡的制作效果可謂天作之合,其中〈是否〉以Tenor和Alto合奏,制造了不同銅管樂器質感,聽這首歌我感覺CD 10像魔術師施展戲法般,把伴奏的鋼琴、結他、弦樂變得高貴,華麗的聲音是通透之中呈現出精細,現在聽的效果就是這樣,一方面表現了輕重的力度,像副歌部份加入的結他,只不過是簡單地勾彈了數個音,都被CD 10營造出搶耳效果,兩支色士風更不用說了,噴口水花或是按鍵時的“嗒嗒”聲響,固然是清晰呈現,但若說吸引,那肯定是吹奏時表達的感情,隨旋律的起落,色士風就如歌星唱歌,時而低沉時而高吭,轉接之間連貫流暢,也可以說因為MéTRONOME是厚聲底,感情份外豐富,認真說,這專輯換到高分析力的CD播放器播放,味道一定不及CD 10般到肉,這也是MéTRONOME成功的地方,完全捕捉了發燒友聽歌的要求,在CD 10身上我體驗到,CD激光讀頭、伺服線器、信號時鐘、模擬放大…等等關鍵元素,是講求互相配合,設計的目標就是在分析力與音樂韻味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正如播放這專輯,所有樂器的定位既是明確,但又不會有機械式麻木感覺,能夠做到如魚得水,全憑累積多年的經驗,這正是品牌的強項!
Whitesnake「Starkers in Tokyo」同樣也是CD播放器懂得魔法才能夠播出味道!專輯在1997年推出,而錄音地點是日本東京東芝EMI錄音室,邀請了David Coverdale和結他手Adrian Vandenberg到現場以不插電形式表演,從錄影視頻可見當年使用的麥克風應是錄音室基本配置,并非什么名貴或經典靚聲咪,而場地也不似演奏廳般,除了錄音室原有的聲學處理,環境里還有擺放的植物,如此環境錄制出的音樂與現今發燒錄音截然不同,發燒友是為了什么原因而奉此專輯為神級試聲碟呢?今次我找到答案了!大概就是寫實的聽感,結他聲和人聲同樣給我沒壓縮感覺,聲音更是沒有刻意的雕琢,譬如說聽David的歌聲有點齆,結他聲亦然,勾彈弦線不會像現今制作般鏗鏘搶耳,經CD 10播放出來的效果很有說服力,至少會令我相信當日使用的麥克風拾音效果就是這樣,David風霜歌聲來得感人真掣,不單是〈Soldier Of Fortune〉,每首歌都聽得出感情是油然而生,而場地本身就是較為空洞,錄出來的回聲像有夸張效果,CD 10確實帶出了空洞回聲,若說它個性太強,又不完全是對,只能說它味道吸引!
CD 10播放CD令我滿意,那么同一份譯碼線路播放DSD會是怎樣呢?發燒友應該清楚,品牌旗下僅得AQWO能播放SACD,其他播放器一律只播放CD,我以為MéTRONOME對DSD制式不太熱衷,趁這次機會當然要試試效果。以我常接觸的解碼器,多會提供多于兩組濾波器選擇,尤其是針對DSD格式,然而,CD 10卻沒提供選擇,這做法等于表明忠于品牌的聲底,果然!就算播放Jeff Beck的歌曲,效果都是滋油淡定,但鼓聲是很扎實,電結他聲也有飛快的速度,偏偏就是少了一種令人血脈沸騰的沖擊感,以它的性格播放小提琴音樂和爵士樂都合適,換了播放SalvatoreAccardo「The Best of Violin」,〈Milonga en RE per violino e archi〉甫響起音樂聲,小提琴表現得纏綿細滑可謂意料中事,但沒料到是洗去數字音樂慣有的生硬聽感,聽得多各門各派的譯碼器材,領略到信號時鐘能影響聲音的表現取態,憑聽感而言,CD 10的譯碼效果是偏向柔性,描繪樂器不是鐵劃銀勾,是令人聽得舒服享受,Accardo的演奏風格亦可兼顧,整體還不至于是個性遮掩了細節,我會說是討好的效果。
今次測試CD 10感覺是很奇妙,單純播放CD竟然滋味無窮,很多CD專輯不管過往聽過多少遍,硬是沒有像CD 10播得如此入心入肺,感受的確因人而異,但既然MéTRONOME仍熱衷在CD技術,定是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這次測試的確把我帶到去另一境界,平常聽CD或SACD是追求強大分析力,輪廓線條非要達到精細不可,CD 10與我這觀念背道而馳,一切從感情出發,結果真的打動到我,MéTRONOME果然是一代名家,CD 10完全是為音樂愛好者而生,無需要太多,動聽就夠了!
■設計:Top-Loading
■播放盤片:CD / CD-R
■數字輸入:同軸×1 /光纖×1 / AES\EBU×1 / USB Tybe B×1
■輸出端子:XLR×1組/ RCA×1組
■支持取樣率:PCM16bit- 32bit,44.1kHz - 384kHz / DSD64 -DSD128
■支持格式:flac / wav / DSD / mp3
■尺寸(W×H×D):450×115×435mm
■重量:1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