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評析
飛進平常百姓家-日本Kondo KSL-M7前級
2016/9/6 11:25:56
|15313
日本Kondo的Ongaku(音樂)擴大機從問世就注定是貴族身分,1980年已經標價十萬美元。每部Ongaku使用超過20磅的純銀來製造電阻、電容、接線與最關鍵的變壓器,所以即便多數發燒友公認Ongaku誕生了音樂的新生命,卻很少有人能享用。在Kondo家族中雖然也有較便宜的器材,KSL-M7前級卻無疑是最容易親近的產品。

今天的Kondo以真空管機名聞天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們最早的產品之一就是M7前級。令人訝異的是Kondo的第一部前級并沒有使用電子管,而是由Shigeru Trerada和Shindengen所共同開發的抗高壓FET。場效應晶體常常和電子管一樣被用作電壓放大,FET的特性與真空管類似,可以產生豐富的偶次諧波失真,但它的低抗壓特性(約50V)使其難以利用。Terada研製的FET可以抗200V的電壓,使得設計工作變得更加簡單且降低了失真。Kondo的前級採用了這種FET稱為Meister-7,簡稱M-7。之后又推出更簡潔的M-7 II,在放大部分使用了Cascode電路獲得了更低的失真,當時使用油浸電容作為交連藕合。M-7生產了100部之后停產,聽說有的產品仍然被珍藏著。
后來Kondo推出更高一階的前級取名為M77,現任社長蘆澤雅基解釋說,日本人喜歡數位7。日文的7按中文發音為「喜氣」;孩子出世舉行命名以第七天為多稱為「御七夜」;這也是基督教的吉利數字~基督教認為上帝創世用了七天??傊毡救俗畈幌矚g的數字是2、4、6,在日本看到尾數一串「6」的車牌,絕不會是什麼當地大款競拍的好數字,相反的3與7才是吉利好彩頭,送禮時多半送三件。不能說Kondo迷信,M7和M77前級只不過反映日本人的喜好而已。
第二代的M7前級在2000年推出,稱為M7 II K,外觀與今天的KSL-M7并無二致,僅是中間的英文編號有所不同。但從這時開始,M7前級改用電子管放大,并細分為四個不同的型號,分別是M7 Phono(只有唱頭放大,使用5751管2只,12Au7管2只,6X4整流管1只)、M7標準版(具備唱頭與高電乎輸入使用5751管2只,5687管2只,6X4整流管1只)、M7 Line(只有高電平輸入,使用5687管2只,12AT7管2只,6X4整流管1只)、M7 Signature簽名版(也是有唱頭與高電平輸入,使用珍貴的古董真空管與更好的音量電位器)。
最新的KSL-M7
第一代M7前級到第二代改款,期間經歷了20年,一方面說明了Kondo創辦人近藤公康在世時作風的保守,二方面也能看出Kondo始終都只有極少數尖端客人購買,所以他可以不變應萬變。自從蘆澤雅基接任社長后,Kondo展現了較年輕的活力,他推出重量級的黑膠唱盤,以4只西電300B放大的Kegon擴大機、使用4只2A3輸出功率僅有10瓦的Souga擴大機等,第三代的KSL-M7前級就在這樣背景下誕生了。最大的改良部分是電子管,KSL-M7同樣有Phono、Line、標準版三款,使用的電子管也有不同。KSL-M7 Phono唱頭放大使用12AX7管2只,12AU7管2只,6X4整流管1只;KSL-M7 Line使用12Au7管2只,6X4整流管1只;標準版使用12Au7管2只,12Ax7管2只,6X4整流管1只。第二代的M7前級上使用5687雙三極管(E182CC),據Kondo的說法是5687管聲音沒有那麼清亮,配合CD訊源聽感上「數位聲」比較不明顯。但隨著SACD、藍光等新型數位載體出現,Kondo不能再故步自封,所以換用更通用的新型電子管。

有朋友問,為什麼他們買的Kondo產品有時真空管品牌會不一樣?說起來這也是很無奈的事,好的真空管越來越少,雖然Kondo努力庫存一些古董管,但總有一天會用完的。以(Gakuon II單聲道后級來說,每聲道使用2只舊版全新GE 211,誰知道這些老管還有多少?不過Kondo有個臭脾氣,即使換用不同品牌真空管或零件,它們也會要求進行細部調整,使最終聲音表現毫無二致。以Ginga銀河黑膠唱盤為例,馬達與轉盤之間帶動的無接縫綿線,全日本只剩幾家公司能製作,Kondo所需的數量又很少,廠家根本不愿生產,在這種情況下,Kondo寧可暫時擱置這部黑膠唱盤不上市,也不愿妥協。又拿Kondo正在開發的喇叭來說,銀質的高音振膜無處求援,只能自己用手工生產;而低音單體的特殊振膜也面臨生產難題,Kondo四處尋找才有結果,最后組合起來的聲音一定要符合Kondo的美學標準才能推出。

Kondo KSL-M7就是這樣用手工慢慢做出來的
我拿到這部標準版的KSL-M7前級唱頭放大部分的12Ax7雙三極管,使用南斯拉夫JJ的ECC803S,高電平部分的12Au7則用了sylvania產品,6X4整流管是Philips ECG產品。除了真空管有所不同,KSL-M7前級用料維持了Kondo一貫的超高水準,譬如鉭質銀線接腳電阻、銀箔電容(總共用了10個),純銀機內接線、ALPs頂級電位器等,這都是其他擴大機見不到的特殊配件。電源結構非常簡單,先是1只6x4管整流,然后CRC濾波而已,不過4個打上Kondo的電解電容以前是用昂貴的Black Gate -WKZ,現在估計換成M—cap或JENSEN(從接腳判斷)。據說有DIY朋友們就換上四個100 100/350V的BG-WKz,聲音馬上有了變化。高頻變得更圓潤平滑,中頻飽滿密度高,低頻非常沉穩,層次感很明顯,力度足,爆棚音樂更輕鬆自如。我并不鼓勵發燒友這麼做,但KSL-M7前級由于售價較平實,的確是Kondo所有產品中唯一可以動手「升級」的,你總不敢拿M1000前級開刀吧。不過別忘了,以前讀書時有個說法,從50分升到90分并不難,3個月努力也許就行:從90分升到98、99分很難,也許要1年;從98、99分到100分,非常非常非常難!KSL—M7前級本來就有95分,想讓它更上層樓可是不容易。
清新可喜的聲音
試聽時沒有搭配Kondo同廠的擴大機,原配了一條Kondo KSL-ACz電源線,看起來還不錯。后級使用瑞典Bladelius Ymer巨無霸(輸出功率300瓦),還有Musical Fidelity M6(輸出功率260瓦)。推動義大利Sonus Faber Liuto喇叭、法國Cabasse i02書架喇叭、瑞典XTZ99.38I落地喇叭。訊源用Musical Fidelity的M6 CD唱盤,全部用Crystal銀質訊號線連接。這二部后級擴大機都屬于勇猛有力的類型,Bladelius Ymer相當中性無染,音質細膩帶著暖意;Musical Fidelity M6比較直白無修飾,它們都能把這幾對喇叭驅動得風生水起,而KSL-M7前級能起到什麼作用?

我先說說什麼是Kondo的聲音美學吧,前后二次到訪Kondo工廠,與蘆澤雅基社長一起欣賞托斯卡尼尼指揮的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留下很深刻印象。簡單說Kondo追求的是「淡雅有致」,不論是擴大機、唱頭、線材,都是憑著一種韻致來打動人。線路并不重要,零件也無法束縛,Kondo總能讓音響器材表達出瀟灑天真又高雅貴族般的氣質。而我們也發現,只用單一的Kondo器材仍無法達到最高境界,最好從LP唱盤、擴大機、音箱到線材全套用上了他們的產品,那種聲音才足以讓人留連。我曾經說過這種聲音像是淡彩的水墨畫,但又涂抹上一層朝氣與活力,多了幾分黃金閃耀的光澤,好像是日本的仕女浮世繪。近藤公康特別喜歡托斯卡尼尼的指揮,或許我們可以這麼理解,Kondo的音響器材也像托斯卡尼尼指揮的音樂激情四射,同時卻絲毫不浮華造作,簡潔明快,富于歌唱性,有鮮明的個性與活力。

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再來看看KSL-M前級的聲音表現,參考器材有Musical Fidelity M6前級和Bladelius Saga級。M7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于它獨特的光澤與亮度,美妙的音樂味和二部晶體參考機截然不同,透明而寬闊的空間表現相當豐富,低音頻段緊湊線條清晰。嚴格說起來M7帶有一點美化的成份,但那又如何,它聽起來就是具有非常自然的音色與強烈感染力,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清晰度和鮮明感,超強的音像解析度,具有相當充裕的輸出力度,不管何種音樂都能適當的重播,弦樂合奏的質感柔和而自然,這種優美自然真實,像真空管味卻又不濃郁的清淡優雅表現是很多產品聽不到的!
美不勝收
我聽過用Kondo M1000 MK II前級搭配瑞士天琴Orpheus最高級Privilege單聲道后級(輸出功率350瓦),推動荷蘭Kharma喇叭,它們重播管弦樂具有龐大的能量平衡感,下盤開闊穩定舒適,音色讓人感覺非常細緻高貴華美,處處優美、透明無比的空間重現成了最大優點。KSL—M7前級的規模感、能量感比M 1000前級略有不及,但它們的瞬變反應都非常敏捷,擁有一般真空管機所缺少的活生感和難得的鮮明度。無論是歌者的輪廓描繪能力、樂器演奏時的細微訊息,KSL—M7都毫不吝嗇表現出來。音質在爽朗中夾雜著芬芳醇香和高雅氣質,這應該是所有Kondo產品共有的特色;音色明亮光滑流暢,中高頻的輕快曼妙,以及空間內層次井然沒有一點相位混亂的效果,證明了Kondo「簡單就是美」的音哲學。

低頻方面Kondo所追求的是自然而不夸張,有足夠力度與控制力,線條乾淨凝聚而快速,而不是,攤爛泥在那里。與參考機Bladelius saga前級相比,它的速度與爆發力絲毫不遜,但Kondo低音多了幾分彈性與柔軟,不會那麼的陽剛魯莽。Kondo談不上多澎湃的氣勢或震撼的低音,它換用另一種方式,以栩栩如生的音場空間感來吸引人,在低音快速敏捷的描繪下,音場的相位正確不亂.弦樂的重播非常自然,擦弦的松香味仿佛會浮出畫面。這部前級刻劃的人聲與樂器結像立體而逼真,沒有過肥油贅肉,也不至于精瘦排骨,在幾對落地箱中都能呈現正確合宜的人聲與樂器比例。背景的寂靜程度也是本機值得夸讚的優點之一,開到最大音量噪音幾乎不可聞。KSL—M7的全頻連貫相當完美,特別是自高頻到極高頻的延伸,都充分將「純銀主義精神」表現得一覽無遺。
高頻固然迷人,不少發燒友更是喜歡Kondo的中頻,那種輕輕鬆鬆的,不費吹灰之力,多一分太濃,減一分無味的特質,在KSL-M7身上也得到很好體現。細緻、柔美、鮮明、通透、立體等等形容詞都能套用在它的表現上。重播人聲時歌唱者的嘴型變化,歌聲情緒的抑揚頓挫,旋律的躍動感都會讓人豎起大拇指。
日本Kondo,KSL-M7,前級
相關評析
推薦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