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帝瓦雷Devialet D-Premier擴大機
2016/9/7 17:10:29
|
3C數位影音產品與Hi-End音響產品最大不同之處在于,3C影音產品講求最強大的功能與最便利的操作,而且還要能夠炫耀,彰顯品味與風格,Hi-End音響則一切以最高聲音表現為依歸,為了這個目的,什麼都可以不顧,什麼不便都可以接受,反正只要好聽就好,好像要好聽就只能選擇不方便。這兩種訴求是否有不衝突的可能?Hi-End音響能否兼顧便利性?音響迷不被器材束縛的日子哪一天才能到來呢?或許Devialet最新推出的D-Premier擴大機就是解決方案。
Devialet是一家法國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的合伙人有五名,這五人分別專精于技術、工業設計、品牌行銷與產品銷售等領域,也就是說,Devialet是個從開發到銷售都非常有戰力的品牌。有趣的是,五個人還分別身兼薩克斯風演奏家、音樂創作者、歌者、鋼琴家、資深樂迷等身份,賦予Devialet更多藝術層面的思維。

Devialet的核心技術在于ADH,這項技術是公司老板Pierre-Emmanuel Calmel在2004年就已經有的初步架構,經過數年開發,并加入另一位技術人員Mathias Moronvalle的協助后,終于在2007年開花結果。2006年擅長工業設計的Emmanuel Nardin加入,確立Devialet產品的外型風格走向。今年(2010年)首款產品D-Premier擴大機終于問世,不僅外型迅速成為許多專業媒體吸睛的焦點,其獨特的技術與設計更值得討論。
結合類比與數位
D-Premier讓人第一眼就離不開的原因,在于極具現代感的簡鍊造型以及如鏡面般的光澤,32mm超薄機身內含240瓦×2輸出功率則是令人咋舌的另一個焦點。如何在這麼小的機箱中裝入如此充裕的功率?這就是ADH技術的功勞。所謂ADH是Analog Digital Hybrid的縮寫,意謂類比與數位混血,但仔細深究,A其實也代表純A類放大,D則是D類放大,ADH是結合A類與D類放大的創新技術。

A類放大在此的角色是將DAC傳輸過來的微小電流轉換成電壓,同時也輸出極微弱的電流給高頻使用。A類放大的訊號同時也是D類放大輸出時的控制訊號,藉由D類放大的高效率特性,D-Premier便可輕而易舉地輸出240瓦功率。ADH有什麼優點?因為A類放大具有失真低與線性佳的優點,加上這裡的A類放大只做電壓放大,幾乎不輸出功率,因此失真更低,線性表現更好,結果就是D-Premier的諧波失真是0.001%,互調失真是0.001%,訊噪比是130dB,而且頻率響應非常平直(DC至60kHz只有1dB衰減),各項數據表現都非常優異。此外,D-Premier的輸出阻抗0.001歐姆,換句話說,它有很優異的阻尼因數,表示對低音單體的控制力非常好,因此低頻表現應該不俗。

以數位形式進行操控
D-Premier還有另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我覺得可以當成是ADH的延伸意涵,就是輸入D-Premier的所有類比訊號,都會先以轉成24bit/96kHz數位格式,然后經過內部的DSP后,再交由PCM 1792 DAC進行數位類比轉換。這樣看似多此一舉的步驟,為了什麼?為了降低諧波失真與互調失真。原來D-Premier裡的DSP負責的是數位前級的工作,訊號以數位形式進行訊源切換、音量控制,甚至未來會加入的電子分音功能。Devialet認為,這些事情若是在數位的狀態下進行,對諧波失真與互調失真的降低很有幫助。從另一方面來看,訊號從DAC出來后直接進到A類放大器中,則符合了最短路徑原則。

輸入的類比訊號先轉數位還有另一個方便:RCA端子的使用彈性大增。D-Premier一共只有6個RCA端子,卻可以是唱頭輸入/高電平輸入、高電平輸入/數位SPDIF輸入、高電平立體聲或單聲道輸出/數位SPDIF輸出,甚至還可以關閉端子的功能,此外,類比與數位輸出可以指定是固定或可變音量,也就是說,可以是數位或類比的前級輸出,或是bypass輸出。因此,D-Premier除了還可以充當前級,也能夠連接主動式超低音,建構2.1聲道系統,簡直是太方便了。
即將推出Wi-Fi傳輸模組
D-Premier除了可接受RCA端子的SPDIF數位輸入,還提供2組TOSLINK光纖與1組AES/EBU數位輸入,最特別的是,它甚至有1進1出的HDMI端子(僅接受PCM音樂訊號),因此你可以把家中的CD轉盤、DVD播放機或是藍光機接上D-Premier,用它內部的高檔DAC聽音樂。附帶一提,D-Premier的光纖輸入可支援至24bit/96kHz,SPDIF與AES/EBU輸入則可達24bit/192kHz。

除了XLR平衡類比輸入之外,D-Premier幾乎把一般常用的音頻輸入方式都納入背板,但看到這邊或許你跟我有相同的疑問,就是D-Premier怎麼會沒有現在最夯的數位輸入方式:USB輸入?沒有USB,代表D-Premier不能很容易地與電腦連接,也就不能方便地聆聽音樂檔案或串流音樂。但是這怎麼可能?D-Premier連HDMI輸出入都給了,怎會沒有USB?我相信答案絕不是背板容不下USB輸入端子,而是方案早已備妥。Devialet將于明年(2011年)春季推出Wi-Fi無線接收模組,規格將是非同步24bit/192kHz傳輸,時基系統則是D-Premier內部已建構好的主時鐘,如此一來,D-Premier可以拋掉接線的牽絆,考量器材擺放位置時就能有更大的彈性了。
SD插卡方便設定
剛剛說到D-Premier具有強大的搭配彈性,甚至連未來的升級之路都已開始鋪設,但這又會牽涉到背后一個重要的課題:功能越強,需要設定與操作的部分就越多,也越複雜,要如何簡化設定呢?況且D-Premier機身上頭一個按鍵也沒有,只有一個小小的圓形顯示幕,又要如何進行設定?聰明的Devialet想出了聰明辦法,就是透過一張小小的SD記憶卡。

方法是把SD卡插入電腦,連上Devialet官方網站,在網站上做好你想做的設定,再把SD卡插回D-Premier背面的插槽,把D-Premier開機,設定就會自動完成。能夠設定的項目除了上述6個RCA端子的功能(類比還是數位,輸入還是輸出),還可以替端子命名,名稱會顯示在機身的顯示屏上,還可以調整MM或MC唱頭的阻抗匹配,還有高電平輸入端子的電平也可調整。另外,D-Premier出廠時設定在200瓦,如果你的喇叭阻抗較低(低于6歐姆),則可透過SD卡切換成240瓦。
遙控操作超敏銳
遙控器上除了圓盤,還有四個按鈕。其一是切換開機或關機,其二是訊源選擇,按一次跳下一個訊源,所以可以關閉用不到的訊源輸入端子,切換時就不用多按。其三可切換訊號的正相或反相,這個設計十分貼心,因為某些錄音會不小心或刻意錄成反相,此時只要按一下就變成正相。第四個按鈕也很實用,可以開啟或關閉超低音輸出(如果有設定這項功能)。從這些設計我只能說,Devialet設想得還真是周到??!
D-Premier的遙控器使用RF遙控,而非一般的紅外線傳輸,所以并不需要把這支沉重的遙控器拿在手上對準D-Premier。使用RF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要同時控制多臺D-Premier時,可以同步調整音量。什麼時候會需要同時控制多臺D-Premier?剛剛有說過,Devialet未來將會替D-Premier增加電子分音功能,這是透過D-Premier內部的DSP進行電子分音,也就是說,它是數位的電子分音,然后讓單一部D-Premier只負責某一頻段的驅動工作,就可以使用多部D-Premier去推動同一支喇叭的不同音路,真正做到電子分音多擴大機療法,因此,不論你的喇叭有多難搞,都將臣服于好幾部D-Premier的圍攻之下。
適合掛在牆上
這樣的概念也見于Meridian的DSP系列主動喇叭,其作法也是直接輸入數位訊號給喇叭,透過喇叭內部的DSP進行電子分音,然后交給多個DAC轉成類比,再給獨立的擴大機驅動不同音路的單體。概念類似,但D-Premier讓用家有更多選擇喇叭的機會。
D-Premier適合掛在牆上
D-Premier這麼薄,我相信就是要讓用家把它掛在牆上。為了讓背板的接線不露出來,D-Premier最后面的上蓋可以拆卸,方便用家插好線,再把上蓋裝上,這樣就看不到任何線材了,當然,裝潢時要先把線材埋入牆壁,才能真正不露痕跡。有趣的是,用家在掛D-Premier時,想讓有端子的背板朝上還是朝下皆可,因為圓形顯示幕會自動轉正,這就像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螢幕會依手持的方向自動旋轉,實在太貼心!
反射家中佈置的D-Premier,再視覺上有另一番視覺效果
建議以數位輸入聆聽
試聽工作在鈦孚的聆聽室進行,現場搭配的訊源有是Ayre DX-5播放機,喇叭則是Dynaudio三十週年紀念喇叭Sapphire。一開始我聽的是DX-5類比輸出給D-Premier,這是之前就已經切換好的檔位。一聽之下我發現聲音還真厚,濃郁而溫暖,圓潤且滑順,音像巨大又飽滿,彷彿把音場都佔滿了,雖然是好聽且耐聽的聲音,但高頻少了通透飄逸的鮮活感。我心想,這和我印象中Ayre的聲音不一樣??!還是說,D-Premier的ADH技術竟然可以把聲音調得這麼厚?狐疑之間,我走上前去看看DX-5與D-Premier之間的接線,我發現兩部器材的AES/EBU數位端已經用一條平衡線接好了,便直接用遙控切過去試聽,突然間空氣感、光澤、擦弦的質感都出來了,我才知道,為何Devialet原廠網站建議用家以數位輸入來聆聽,因為類比輸入多一道ADC的程序,多多少少會影響細節,不如直接用數位輸入,不僅接線更方便,細節也更豐富。
細節豐富解析佳
剛剛說到換成數位連接之后活生感出現了,這樣的活生感是建構在豐富的細節、不過度的修飾,卻又柔和的音色上,聽起來極舒服,也極富聆聽的趣味。D-Premier具有豐富細節不是沒有原因,因為訊號在前級部分都還是數位形式,直到出了DAC才轉成類比,就直接進到ADH混血放大電路中,因此訊號存在類比狀態時行走的路徑極短,所受到的干擾與損耗也小。以魏本的弦樂作品集CD為例,我感受到樂手左手揉弦形成旋律的輕微擺盪,豐富的殘響則清楚重塑音場形貌與規模,加上柔韌的音樂線條,甜美的光澤,讓這張不太有旋律性的現代樂作品也有很高的可聽性。
弦樂要好聽,除了要有能夠輕鬆延伸的高頻與細膩質感,更重要的是音色要有適度水分,中頻要有厚度,低頻要有量感,D-Premier通通具備,因此我聆聽基頓克萊門的「Tracing Astor」時充分感受到一種力與美的表現。力來自聲線有高強度的韌性,能清楚感受近距離收音時琴弦繃緊的張力,很能表現探戈這種情緒起伏劇烈的音樂。美則是不過度修飾的弦樂線條具有滑順質感與適度光澤,像是略施脂粉的美女,難掩天生麗質的美感。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接著把視野拉大,聆聽布列茲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在這個動態龐大的錄音中,D-Premier顯得輕鬆寫意,自在揮灑,音場的寬度與深度、各聲部前后的層次,像是一聲令下很有秩序的排在眼前。D-Premier的實力就在大音壓時毫不紊亂的音場中展現出來,雖然音樂氛圍帶來的是情緒弛張的震盪,但感官上卻不擔心D-Premier是不是已面臨崩潰邊緣,其實它還游刃有馀呢!從這張唱片我還聽到D-Premier有很棒的低頻解析力,在送葬樂段,低音大提琴與低音號以很低的音量襯底,我可以清楚聽到這兩種樂器的音色質地,隱隱作動地帶出沉重腳步向前緩行。
在珍夢海的「Taking A Chance On Love」專輯中,低音大提琴的顆粒又圓又Q,撥彈力道清楚又彈跳,可見D-Premier對低音單體的控制力果然不俗,我相信任何節奏性的音樂到了D-Premier手裡絕對是活力十足。這張唱片中珍夢海的歌聲也很棒,毫無疑問D-Premier也是重播人聲的高手,因為她的唇齒音清楚又不多到夸張,歌聲厚實卻不失笨重,嬌俏甜美又兼有濃厚情感,在精準理性與溫厚感性之間拿捏得非常恰當。
讓人想擁有
最后我隨手拿起前方矮桌上的Dynaudio測試片,放入DX-5,一方面是想看看Dynaudio紀念款的Sapphire重播Dynaudio測試片,D-Premier可以讓它發揮幾分,另一方面則想用一張從未聽過的唱片,純粹從感覺來瞭解D-Premier。我發現鏡面般的D-Premier與寶藍色Sapphire除了外型上同樣讓人驚艷,它們的聲音還真是登對。D-Premier充沛的能量感與活力充分發揮Dynaudio精準、快速、均衡、頻寬大的特性,更讓聲音充滿感性的魅力與愉悅的暢快。我從而瞭解,D-Premier的確是由懂音樂、愛音樂的人所設計出來的產品,因為他們真的知道音樂迷要的是什麼,而讓聽音樂變成再簡單不過的事,又保留了音樂中吸引人的因子,那就是真實的傳達、美好的音色與活生的躍動。D-Premier終于讓Hi-End音響與3C數位產品之間開始有了連結,它不僅是創新、優秀的產品,更是讓人想要擁有的產品。
器材規格
輸出功率:240瓦×2聲道
數類轉換晶片:PCM 1792
容許喇叭阻抗:2 – 8歐姆
總諧波失真:0.001%(全功率輸出)
互調失真:0.001%
訊噪比:130dB
輸出阻抗:小于0.001歐姆
頻率響應(負載8-2Ω):數位輸入DC–87kHz (-3dB), DC–60kHz (-1dB), DC–30kHz (-0.1dB);類比輸入同上除0.1Hz (-3dB)
類比輸入:MM phono×1,MC phono×1,RCA×2
數位輸入:TOSLINK OPTICAL×2,RCA S/PDIF×4,AES/EBU×1,HDMI一進一出
輸入靈敏度:唱頭3mV@47KΩ,高電平206mV@24KΩ
尺寸:400×400×44.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