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頂峰大作-大器聆聽意大利 世霸The Sonus Faber 落地音箱
2016/9/14 14:48:49
|
2010年6月26日,Sonus Faber在威尼斯舉辦了別開生面的產品發表會,大手筆邀請全球代理商與音響媒體齊聚一堂,為的就是宣告「The Sonus Faber」誕生。The Sonus Faber可說是這家義大利喇叭廠最龐大的喇叭,兩支喇叭加起來重量高達610公斤,等于每聲道305公斤,171.3公分的身高也創下了Sonus Faber的新紀錄。無疑地,The Sonus Faber是劃時代的巨作,也宣告全新時代的來臨。
首批限量僅有30對
2010年6月發表,臺灣代理商的動作很快,8月音響展我們就見到The Sonus Faber的身影。當時這款喇叭叫做Fenice,如果用徐志摩的翻譯,中文應該叫做翡冷翠,念起來真是浪漫,可是后來翡冷翠地方政府有意見,認為商業銷售的喇叭不適合用地名來為商品加值,于是Sonus Faber才把這款喇叭改名為The Sonus Faber。雖然后來改名,但最早出貨的幾對喇叭以經鐫刻Fenice的字樣,就不再追回改名,站在收藏的角度來看,買到Fenice的用家絕對是搶到寶了,因為The Sonus Faber首批限量僅有30對,而其中只有個位數的喇叭鐫刻Fenice之名,更是珍品中的稀有款式。
世界第一的桂冠
從外觀打量,The Sonus Faber絕對是挑戰State-of-the-art的極品,龐大的箱體容積、大尺寸單體、多音路複雜設計、加上610公斤夸張的重量,The Sonus Faber想在喇叭的世界搶進第一的桂冠,企圖心很明顯。過去我們總認為Sonus Faber的喇叭漂亮,聲音又有質感,但要猛力操駕、火爆熱辣,恐怕有點困難,但The Sonus Faber則是霸氣十足,君臨天下的氣勢外顯,顯然新東家入主之后,持續引進設計新血,也為Sonus Faber品牌注入嶄新的活力。傳統上我們喜歡的Stradivari系列依然是Sonus Faber的主力產品,但The Sonus Faber卻宣告了新時代的來臨,不僅以全手工義大利工藝自豪,還加上了威猛壯碩的氣魄,往「絕對之聲」再靠近一些。除了重量和體積之外,The Sonus Faber採用3.5音路設計,前后與側面加起來總共7只單體,其中還有15吋大尺寸超低音單體,這些都是超越Sonus Faber傳統的嶄新設計思維。
義大利手工
雖然The Sonus Faber尺寸龐大,但義大利手工確實高明,遠看The Sonus Faber,龐大威猛,近看呢?每一處細節都非常漂亮,不僅是木工打磨精致,面板的真皮披覆與金屬底座的加工,造成材質上明暗的對比,讓冰冷的喇叭呈現出宛如精致藝術品的質感。喇叭的設計是冷調的,但精致的手工打磨,彷彿為The Sonus Faber加上了生命力,仔細端詳,確實賞心悅目,可是這當中藏著多少人慢工細活、精致打磨的工夫,才將碩大宏偉的The Sonus Faber雕琢出精致美形?The Sonus Faber面窄后寬,兩側板呈波浪狀的弧形,光這個弧形,就煞費工夫。過去Stradivari三部曲,喇叭箱體師法魯特琴,箱體都有龍骨收尾,但新的箱體師法里拉琴(Lyra),設計思維都不一樣了。里拉琴的特征就是兩側都是弧形,上窄下寬,而The Sonus Faber的箱體如果從上而下俯視,就像是里拉琴的線條。目的何在?藉此設計出沒有平行面的箱體,消除箱內駐波的影響,道理講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簡單。
弧形側板怎么制作出來的?使用多層薄板放在高壓模具中壓緊成形,與內部箱體隔板上膠接合之后,以工具固定,等膠完全乾透之后,才能開始反覆上漆打磨的工作。這些工作可以用機器代勞嗎?不行,全部要手工慢慢做。箱體的制作與打磨不僅費事,而且費時,壓合薄板成形要時間,上膠固定要時間,上漆打磨要時間,反覆施做也要時間,偏偏在歐洲工時可說全世界最高,為了The Sonus Faber的誕生,原廠真的是不計成本。打磨成形的箱體還要在面板上繃皮,用木片慢慢地壓實繃緊,這部分也不能取巧,全部都靠手工。
使用制作船舶的木材,經過壓制
經過多次壓制后,才成型
箱體上膠
「去藕合」的設計
The Sonus Faber重量高達610公斤,單一喇叭就有305公斤重,究竟重量從何而來?我想底座份量最重!怎么做?實心鋁合金直接CNC車出來,難怪份量那么重??墒荰he Sonus Faber的底座不僅厚實穩重,還有設計巧思。為何我們說喇叭「不重則不威」?因為喇叭工作時單體不斷進行活塞運動,要靠質量來抓住單體,可是喇叭總要放在地上,怎么讓喇叭的振動與地板隔離非常重要。專業術語講「去藕合」(decouple),我們想做喇叭和地板之間「消除」相互振動干擾就是了。The Sonus Faber的底座當然重,質量可以幫助「去藕合」,但原廠還有巧思,這個底座是懸浮的,靠近旁邊輕輕推一下,喇叭會稍微晃動,馬上又回到穩定的狀態,這項設計叫做「Multiple Tuned Mass Damper」?!溉ヅ汉稀沟脑O計還不僅于此,The Sonus Faber底座還有一個金屬盤,撐起一根中柱,箱體的振動會引導到這裡,靠金屬盤的質量抵銷掉,原廠稱為「Sound Pole」,又是一個前所未見的聰明設計。
中高音
中高音可說是一對喇叭的靈魂,The Sonus Faber的高音和中音單體擺放在一塊獨立的面板上,高音用的是Scanspeak的尖鼻子高音,不過似乎是外面買不到的型號,標榜超高線性,磁力系統採用釹磁鐵與釤鈷磁鐵(Neodymium/Samarium-Cobalt)混合設計,這個高音單體背后還有玄機,原廠裝置了一個原木制作的迷宮式空腔,可以消除單體背波多馀的諧振。中音使用6.5吋單體,振膜選擇多種天然紙漿混合物,內藏強力釹磁鐵引擎搭配1.5吋音圈。為了讓中音單體發出最純淨的聲響,不受諧振干擾,框體使用航太鋼胚與做槍的鋼胚兩種材料直接CNC車制,因為兩種鋼材的諧振不同,混合之后能相互抵銷。
低音單體
The Sonus Faber喇叭正面還有2只10吋低音單體,振膜採用三明治結構,前后與中音單體一樣,都是混合紙漿振膜,中間多了一層高科技複合泡沫塑料,取其高內阻、低質量特性,內藏3吋音圈選擇堅硬的Lapton材料。側面還有一個15吋大尺寸超低音,振膜一樣是三明治結構,但內外層是奈米碳纖維材質,中間一樣是高科技泡沫塑料。單體講完了嗎?還沒,The Sonus Faber背后還有單體,這看起來就像是附掛在喇叭上面的另一個兩音路小喇叭,稱做「Sound Field Shaper」,言下之意就是來為音場「塑形」,角度和音量都可以細部調整,使用的單體類似以前的Minima,但已經進化到第四代。這么多喇叭單體,分工合作靠的還是分音器,分頻滾降的設計也不太傳統,稱為「循序滾降」(progressive slope),細節沒有講得很清楚,但用料倒是頂尖,選的都是Mundorf銀箔/金箔/油質店容,Jantzen Cross Coil電感。

正面還有2只10吋低音單體,振膜採用三明治結構,前后與中音單體一樣,都是混合紙漿振膜,中間多了一層高科技複合泡沫塑料,取其高內阻、低質量特性,內藏3吋音圈選擇堅硬的Lapton材料。
側面是15吋大尺寸超低音,振膜一樣是三明治結構,但內外層是奈米碳纖維材質,中間一樣是高科技泡沫塑料。
以上所描述關于Sonus Faber,大部分都是看不到的細節,我在大器聆聽也參不透究竟,還好原廠給的資料很足,藏起來的細部設計都交代得很清楚,否則我只能單純寫的聆聽報告了。
聲音活生自然
在大器位于內湖的新辦公室試聽The Sonus Faber,搭配的器材是全套Krell,而且是Evolution系列的最高等級,包括505CD、Evolution Two前級與Evolution One后級。

盡情咨意表現藏在音樂當中的浪漫
用「Grace」幫Evolution One后級熱身,約莫二十幾分鐘之后,大場面的曲子可以拿出來了,我播放了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選的是伯恩斯坦的版本。

無從挑剔的境界
聽完伯恩斯坦的與紐約愛樂合作的「新世界交響曲」,The Sonus Faber在音響性能的表現,幾乎到達無從挑剔的境界,能量感十足,聲音密度十足,全頻段表現均衡,豐富的細節讓錄音現場的感受更顯真實。我想很多音響迷在去年八月音響展上曾經聽過The Sonus Faber的表現(當時還叫做Fenice),對龐大又雄渾的能量應該印象深刻,我當時在會場上來來去去聽了好幾次,The Sonus Faber每次都很猛爆,展現強悍的能量,可是當時我卻感受不到The Sonus Faber細膩的面貌,因為音響展的空間隔音不好,加上各大代理商都精銳盡出,相互干擾很嚴重,根本無從判斷音質音色的細微表現。在大器試聽,聆聽空間很安靜,可以感受到The Sonus Faber細膩纖柔的面貌。播放馬友友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大提琴搖曳生姿地演奏著第一主題,順著節拍細微的變化,大提琴柔軟婉轉地唱著如歌的曲調,The Sonus Faber很能把音樂的美感帶出來,那是一種流動綿密的聲音質地,大提琴彷彿唱起歌來,訴說著凄美浪漫的故事。
The Sonus Faber與Krell加起來的好聲,讓我聽得如癡如醉。
我又聽得入神了,忘了來這裡試聽有時間限制,就這樣把八分多鐘的整個樂章聽完,那是CD的最后一軌,音樂停了,我卻還陶醉在音樂裡,等了一會兒才起身去換唱片。The Sonus Faber把弦樂的神韻掌握得真好,而且樂器質感非常真實,與過去印象中的Sonus Faber聲音很美,而且美得很自然,而The Sonus Faber一樣具有高度美感,但卻更有份量,更為真實。聽這「如歌的行板」,聽到第一主題再回來的時候,那幾個休止符夾在流動的音符之間,彷彿大提琴歌唱到一半,硬咽地唱不下去了,The Sonus Faber真實又美麗地把柴可夫斯基的浪漫重現出來,我新理想著:好樣的馬友友!難怪這張唱片當年拿下葛萊美獎,我以前雖然也很喜歡這張CD,但怎么就從來沒有聽得這么感動過!唉,一定是The Sonus Faber與Krell加起來的好聲,讓我聽得如癡如醉。
大提琴的線條與張力強勁而深刻
馬友友聽得過癮,我在拿出大提琴的曲子,那是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這首曲子大部分的樂迷都推崇杜普蕾,我也不例外,而杜普蕾演奏這首曲子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與巴畢羅理(樂團是倫敦愛樂)合作,另一張則是與巴倫波因(樂團是費城管弦),我兩張都聽,但這次就比較警醒,不敢把整個樂章聽完,因為我打算一口氣聽上五個版本,試試看The Sonus Faber的功力!EMI那張與巴畢羅理合作的版本較早,杜普蕾用她那天才般的樂思,詮釋出自由而浪漫的音樂線條,用The Sonus Faber與Krell來聽,可以感覺到錄音的年代稍早,但那音樂的質地卻是真實而質樸,大提琴的線條與張力強勁而深刻,情感的刻畫與宣洩真美。

杜普蕾的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2個版本--圖左:巴畢羅理(樂團是倫敦愛樂);圖右:巴倫波因(樂團是費城管弦)
換上巴倫波因的版本時,雖然錄音較晚,但之前EMI的錄音似乎更飽滿、更厚實,而重發的Sony版則略瘦,可是杜普蕾那自由的速度與詮釋,與巴倫波因配合起來,默契更好。用The Sonus Faber聽這兩個版本,錄音的差異很明顯,很容易區分出錄音的優劣,但更棒的是,就算聽得出錄音差異,音樂性還是非常強,可以讓人全然陶醉在音樂之中。
真實的細節表現
聽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杜普蕾的詮釋當然不能錯過,但還有很多很棒的版本,像是Virgin唱片由Steven Isserlis演奏的版本,由Richard Hickox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音電平較小,但錄音很細膩,音場空間感很好,弦樂雖然不顯得特別飽滿,但大提琴的轉折變化表情豐富,指揮和獨奏者都很能沉得住氣,速度走得很慢、很穩,自由的節拍中帶著節制,沒有杜普蕾那么地自由不羈,卻更顯得出音樂的陰鬱灰暗。
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2個版本--圖左:Steven Isserlis演奏的版本;圖右:Pieter Wispelwey獨奏,Jac van Steen指揮荷蘭廣播愛樂的版本
又像是Channel Classics發行,由Pieter Wispelwey獨奏,Jac van Steen指揮荷蘭廣播愛樂的版本,音像龐大而真實,音場稍近,但大音量聆聽也不覺得有壓力。透過The Sonus Faber與Krell搭配起來的系統聆聽,錄音的細微差異很輕鬆就能分辨,但并不是不好的錄音就難以入耳,而是每一張唱片都好聽,但真實的細節表現讓我們既可以分辨錄音的差異,也能享受好音樂,這才是真正第一流的音響系統。
強烈的音樂流動感
艾爾加聽完了嗎?我還想介紹一個版本,那是「2007年逍遙音樂節」(BBC Proms)的現場錄音,大提琴演奏者是Paul Watkins,由Jiri Belohlavek指揮BBC交響樂團。錄音本身非常美,也非常真實,「逍遙音樂節」是倫敦年度重要音樂節,票價很便宜,但聽眾要站著聽,所以現場細微的騷動肯定免不了,而這些細節在The Sonus Faber與Krell的搭配中鉅細靡遺地呈現,可是音樂還是音樂,現場的細微聲響一點也沒干擾到音樂的進行,卻更強烈地烘托出現場錄音的真實感。The Sonus Faber那健康的龐大音像、豐富又自然的音樂細節、均衡又有密度的全頻段音樂重現,帶出強烈的音樂流動感,聆聽的情緒就那么自然地跟著音樂的河流起伏移動,這樣聽音樂真是不可多得的享受??!
拿更猛爆的音樂來試試
聽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就滿足了嗎?不,來聽Sonus Faber與Krell肯定是難得的經驗,當然要拿更猛爆的音樂來試試。
音樂的結構都變得更清晰
一連串音樂聽下來,不知不覺將近三個小時,該結束這段與The Sonus Faber短暫的邂逅了,該選什么音樂呢?選個夠份量的作曲家,我拿出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我知道很多朋友覺得布拉姆斯很重,有時候簡直讓人喘不過氣來,第一號交響曲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樂章一開始,連續十六個小節樂團齊奏,定音鼓連續猛烈的重擊,音樂又厚又重,確實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受。用The Sonus Faber來聽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那定音鼓的能量強而穩定,感受到布拉姆斯那種勇往直前的氣魄,一點都不遲疑。The Sonus Faber不僅能量強悍,音像更是穩定,我聽的是伊凡費雪指揮布達佩斯交響樂團的版本,Channel Classics的錄音非常好,在The Sonus Faber更能感受到現代錄音的好處,頻寬很開闊,線條很清晰,而The Sonus Faber絲毫不受限制的能量感、聲音密度與豐富細節,讓複雜的聲部頓時清晰起來,厚實而強悍地音樂穩穩地向前進行,布拉姆斯音樂當中複雜的節奏,在The Sonus Faber條理分明的表現中,彷彿音樂的結構都變得更清晰了。
沉醉在音樂中的感動,無價!
為什么用The Sonus Faber搭配Krell來聽平常覺得很難的唱片,都變得更為清晰、條理更分明了呢?我想是The Sonus Faber那種「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氣魄,讓複雜的音樂變得簡單了。無疑地,The Sonus Faber絕對是當今第一流的喇叭系統,在這款劃時代的巨作當中,The Sonus Faber維持了自家喇叭既有的音樂美感傳承,卻增添了龐大、真實、強悍的音樂能量,同時詮釋了音樂的美與真!是的,The Sonus Faber非常昂貴,但能聽見音樂的每一吋情感流動,沉醉在音樂中的感動,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