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個性才是好個性-試聽丹麥達尼 Dali Helicon銀禧 400 MK2落地音箱
2016/9/20 15:58:03
|
從Helicon 400 MK2來認識Dali這個丹麥品牌真是再適合不過,除了因為Helicon MK2系列使用了許多與旗艦Euphonia系列相同的設計,可以完整表現Dali的核心技術,Helicon 400 MK2又是Dali的中堅款式,多數人比較容易負擔,也更適合多數的中型空間甚至再稍大一點的居家環境使用。這次的試聽地點則在竹北的老字號音響店鴻韻音響,張老板特別在店后隔出一間僻靜的聆聽室,兩聲道或劇院系統都可以在這裡獲得最佳的展示機會,消費者也可以盡興聆聽觀賞,仔細評估再做購買決定。
來自丹麥的Dali成立于1983年,至今將近30年,一路走來始終奉行從振膜、單體、分音器到音箱結構完全自行設計的原則,因此有許多獨到的技術,存在于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讓Dali喇叭具有別人很難模仿的聲音風格。不過這些技術只是發揚理念的手段,Dali喇叭的聲音表現基于幾項設計理念,包括3D音像重現、減低阻抗變化、嚴格品質管理、時間一致性、寬廣的擴散性與減低音箱共振,我們可以一項一項來看。

一是3D音像重現,Dali有自己的低耗損技術,并慎選元件,確保喇叭重播時,最少的訊號被耗損,或是被改變,結果就是最多的細節表現與精準正確的3D成像,終極目標要讓喇叭消失于空間中。二是減低阻抗變化,喇叭阻抗會隨音頻變化而不斷改變,阻抗變化過于劇烈會增加擴大機的工作負擔,播放表現也會打折,Dali在設計階段就已經把這項因素考慮進去,而且把它列為首要,讓喇叭阻抗盡量線性,擴大機工作起來更輕松,無形中就像是升級了一般,卻沒有多花錢。
三是嚴格品質管理,喇叭出廠前一定經過仔細的檢視與測試,組裝與測試的人員簽名畫押,確保外觀與性能無虞。四是時間的一致性,這裡指的是每個單體發出的聲音到達耳朵的時間是一致的,而且這項要求不分產品等級,入門到旗艦級的每款Dali喇叭都必須做到單體的時間一致性,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顧到單體、分音器與音箱的每個環節,缺一不可。

五是寬廣的擴散性,Dali希望他們的喇叭在大多數的空間中,不必經過繁復的擺位調整就能得到好聲音,這也要從單體材質、結構與分音器設計著手,有了更廣的擴散角度,更平順的頻率響應,不用坐在皇帝位,甚至在空間中走動,都會聽到好聲音。六是減低音箱共振,這也是大多數喇叭品牌追求的目標,降低音箱內部的駐波與箱體共振,才能得到更直接、更乾凈的聲音,Dali從復合材質、音箱結構、補強措施,甚至獨立音室等方面分頭進行。
說實在的,Dali這六項設計理念,相信大家看了都覺得很眼熟,因為不少品牌或多或少也遵循著其中幾項,音響迷們恐怕也會背了,但別忘了,Dali的設計從頭到尾都不假手他人,因此Dali的確更有資格說,他們的每個細部設計都是為了符合設計理念,我想這也正是Dali二十八年來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
言歸正傳來看Helicon 400 MK2。外觀上Helicon 400 MK2最醒目的地方大概有二,一是整合平面與半球的一體式高音單體,二是紅棕色的低音單體振膜。400 MK2的整合式高音負責的頻帶和一般喇叭差不多,大概是在3kHz以上,但差別在于軟凸盆高音只負責到13kHz,以上便交給上方的鋁帶高音,這樣會產生兩個好處,一個是軟凸盆高音負擔的頻段較窄,工作起來輕松,頻率響應更平直,聲音也就更輕松;另一個則是鋁帶不僅延伸性更好,音質更輕松,且擴散角度更廣,音場就會更開闊。

採用特殊的木質纖維振膜的低音單體,可以在重量、剛性與阻尼效果等各方面取得良好的平衡
紅棕色低音單體振膜則是採用特殊的木質纖維,可以在重量、剛性與阻尼效果等各方面取得良好的平衡。Helicon 400 MK2用了兩顆6.5吋低音,看起來是相同的單體,但又各自負責不同頻域,上面的低音單體負責700 Hz至3 kHz,下面的則是700 Hz以下,最低可達32 Hz。這也就是說,Helicon 400 MK2是4音路喇叭,以它效率88dB來看,算是還不錯,阻抗雖然較低,是4Ω,但Dali標榜阻抗變化不大,所以應該還不至于太難推。
中、音有獨立音室
Helicon 400 MK2的音箱構造採用低音反射式設計,左右圓弧側板向后收攏,狹長的后障板上可以看到兩個低音反射孔,開口處有圓邊處理,讓氣流進出更為順暢。為何需要兩個低音反射孔?并非單純為了增加反射孔口徑,而是中音與低音單體各自擁有獨立箱室,因此需要獨立的反射孔,這樣的設計對于中、低頻的純凈度有絕對正面的幫助。此外Helicon 400 MK2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就是它背板上的貼紙有注明R或L字樣,是為了標明這支喇叭是左聲道還是右聲道。通常只有單個側邊有低音單體的喇叭才需要注意該放哪一邊,但Dali卻已經幫你規定好了。真不知道這兩支喇叭差在哪裡?
試聽時搭配的訊源是Meridian G06.2 CD唱盤,擴大機則是T+A的PA 1530 R綜合擴大機,PA 1530 R在8歐姆負載下可輸出170瓦功率,4歐姆時則是280瓦。Helicon 400 MK2的阻抗是4歐姆,280瓦應該是很足夠的了。


Helicon 400 MK2在PA 1530 R的充足動能驅策下展現的第一個特質是充實飽滿又不失清晰質地的聲底,讓我即便喝的只是咖啡,卻仍有酒酣耳熱的感覺,午后瞌睡的聽覺細胞立時甦醒過來。播放Christy Baron的「Thought Abuot You」,不強調厚度的Chesky錄音,此時便帶有一些濃郁的氣息,低音大提琴撥奏與大鼓踩踏不僅量感足,而且具有活躍的彈跳感與沖擊力,輪廓也十分清晰,可見Helicon 400 MK2的木質纖維振膜與音箱結構設計的確有其獨到之處。

接著播放Dave Brubeck名曲《Take Five》也有同樣感受,大鼓又重又沉,不僅有沖撞過來的感覺,還可以聽到恰好的速度感與完整延伸,低頻的潛力讓人不可小看。聆聽過程中,我老是不斷地想把音量轉大,因為Helicon 400 MK2很能承受音壓,大音量時仍保持極佳的均衡度,也不會產生壓迫、緊張,甚至失真的不適感。更可以放心的是,小聲聽Helicon 400 MK2也很棒,它優異的均衡并不因音量大小不同而有差別,絕對可以讓你在夜晚安靜地聆聽。美中不足的反倒是空間。并不是鴻韻音響的空間不好,而是這間6坪大的聆聽室還不夠Helicon 400 MK2發揮,8至10坪應該會有更開闊、輕松的聆聽感受。

充滿了舒暢與愉悅
大音壓不造成壓力,我想Helicon 400 MK2的整合式高音單體也功不可沒,這樣的設計,讓原本就可以向上延伸達20kHz的軟半球高音只需要在13kHz以下的頻段極輕松地工作,絲帶高音也能夠發揮其飄逸的優點,加總在一起就是「輕松」二字。以Gidon Kremer的「克萊曼的音樂國度」為例,高潮曲第21軌《Meeting With A Friend》有弦樂團伴奏與小提琴獨奏,Helicon 400 MK2很輕松地重播出快速的強弱變化,動態與張力表現極好,但我也聽到了清楚的擦弦質地、滑順的流動感、細密緊致的線條,以及弓弦交錯的柔韌力度,最重要的是,完全沒有壓抑的緊張感或是不悅的毛燥,而是充滿了舒暢與愉悅。輕松飄逸的高頻可不能錯過鋼琴,我選了齊柏絲坦(Lilya Ziberstein)彈奏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這個錄音是均衡走向。從鋼琴泛音來看,Helicon 400 MK2高頻的量并不是多的類型,但是延伸很自然、很輕松、很開放,在聽感上,高頻就變得很豐富,完全不覺得少,而且音色很美,簡直美不勝收,是毫不造作的自然美。這個錄音當中也可以聽到Helicon 400 MK2優異的3度空間表現。鋼琴獨奏要聽出空間感并不容易,但我的確感受到音場的縱深與規模感,可見Dali的設計理念所言不虛。

不太有個性的個性
交響樂我選了布蘭德爾演奏貝多芬第一、四號鋼琴協奏曲,拉圖指揮維也納愛樂。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跳躍的弦樂展開,由小提琴弱起,再漸次加入大提琴與定音鼓。厚實的Helicon 400 MK2讓不同聲部的弦樂群一團一團地層疊交錯,綿密厚實又不缺輕快的躍動,而不是一片一片的這麼單薄,因此樂曲聽起來就是生氣蓬勃的感覺,充滿了力量,與力量的變化。透過不斷起伏的弦樂,也顯示Helicon 400 MK2的每個頻段銜接得極為流暢,因此弦樂有很棒的流動感與富含水分的線條,可說是充滿迷人音色的弦樂示范。用Helicon 400 MK2聽音樂,讓我很容易忘記時間的流逝,因為我一直被音樂本身帶著走,而忽略了要去注意所謂音響性能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聽Helicon 400 MK2就像在音樂廳裡聽音樂,聽到的是均衡的響應、柔和的音色、飽滿的能量、細致的變化,與豐富的層次,好像沒有某一個部分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卻又一樣不缺。這就是Dali的聲音個性與調音風格,也就是它對音響重播的看法,以及它認為喇叭該有的角色定位。我想,Helicon 400 MK2這種不太有個性的個性,也是一種最好的個性。
器材規格
型式:4單體4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使用單體:10×55 mm絲帶超高音×1,25 mm軟半球高音×1,6.5吋木質纖維振膜低音×2
頻率響應:32 Hz – 27 kHz
效率:88 dB
阻抗:4Ω
最大音壓:111 dB
建議擴大機功率:50-300瓦
分頻點:700 Hz,3 kHz,13 kHz
尺寸:1,030×270×505 mm(高×寬×深)
重量:32公斤